時論廣場》用法統治抖音 荒謬的鎮壓(劉立行)

抖音集團旗下產品TikTok卻表達高度自信。她推送的短影音比愛奇藝上架的戲劇更具當代中國的政治主體性。(圖/路透社)

中國對外展現制度自信以來,美國的價值修辭迭遭「反訊息」(counter message)與之針鋒相對。長期影響國際社會的美式話語權力開始面臨數位平臺的挑戰。美國很不習慣這一點。

數位平臺對「以哈戰爭」、「俄羅斯發動侵略戰爭」甚至「南海衝突」,都有不同於西方主流媒體的相反見解。在意識形態鬥爭的場域,相反訊息的「再生產者」經常被冠名爲「在地協力者」。因此,與西方主導階級定義相左的「見解」,多數沒有自信。

曾幾何時,抖音集團旗下產品TikTok卻表達高度自信。她推送的短影音比愛奇藝上架的戲劇更具當代中國的政治主體性。有關鄉村扶貧、尋人協助、一鄉一鎮旅遊爆火等的短影音,其創作者與使用者支持政策的情緒感染力既快且廣。一些經過八層變項一再推送的視頻,讓原本應該是西方眼中假訊息、爭議訊息、認知作戰訊息等的「反訊息」,成爲年輕人「唱旺中國」的日常訊息。

人們開始聽到禁制抖音產品的道德訴求:(1)國人的隱私權受到侵襲、(2)兒少的身心健康遭到侵害、(3)與中國分享用戶資料,造成國安疑慮、(4)錯假訊息衝擊民主、(5)輸出中國文化混淆民衆對民主和集權的認知…。總之,抖音產品是統戰的宣傳工具與認知作戰的平臺。

相較之下,印度禁止公共網路連結TikTok、禁止TikTok上架APP商店的原因事後就顯得非常直白:印度就是要扶植自己的數位民族工業!美國國會議員威脅對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提出出口管制的建議,多數也以「違反國家利益」爲由。

臺灣對管制數位平臺的呼聲由來已久。以法律位階對數位平臺做整體規範固然有助公務員依法行政,惟賦予所有平臺「處理言論」(content moderation)的責任將對親近統治階級的平臺造成「連帶損害」,是政治上最不可行的辦法。抗中保臺的政治工作者最近則想出了嚇阻國人使用抖音(國際版)的三點倡議:

一、修法所有國安法律的相關措辭,例如明確化「境外勢力」、「戰時期間」等名詞,以方便民衆在任何時間都可以實施認定、通報、舉發、以及請求偵查等作爲;

二、檢調單位應註記、溯源、列管與抖音集團合作的網紅、廠商、YouTuber等的背景性質、流量數據,鬥內來源,以及金流往來等資料;

三、調查局的「認知戰研究中心」應結合國安五法,將抖音平臺上相關懷疑政府、懷疑美國的陰謀論者進行反滲透查處。

然而,抖音國際版的美國使用者畢竟已有1.7億,臺灣也有500萬活躍用戶。該平臺與「小紅書」所呈現的「大中華用語」正在席捲華人圈!在臺灣意識形態鬥爭的語境,所謂「大中華用語」被標籤爲「支語」。當臺灣政治工作者故意用「支語」一詞貶抑大陸用語時,自己同時也無意識地經常將「支語」脫口而出。

「支語」席捲華人圈是一個語言無意的自然流通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有意的國際傳播過程。抖音集團的超級演算法把使用平臺的自媒體意見強勢推送至羣衆指尖。這使得這個平臺具有解釋事件與定義價值的能力。當大中華區多數人在抖音集團平臺上使用「支語」,支語就形成強勢語言而被大多數年輕人望風景從。

這種話語權多極化的趨勢令人恐慌。然而,民主國家內部的話語秩序要如何保持價值一致呢?統治團體當然可以繼續考慮透過採購、補貼等扶植友好平臺的手段遂行上述目的。「用法統治」也被證明在鎮壓「在地協力者」生產相反訊息方面具有一定效果。

然而,有關限縮人民表達自由的立法、修法這種「用法統治」行爲,似乎只能在完全執政的機遇中爲之。目前,「國際社會」充其量只能等待美國禁令。美國要如何發出這道禁令呢?一個荒謬的行政命令只能是:「即日起美國人應與中國人一道,欲使用TikTok者,一律經由VPN翻牆使用!」。

(作者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工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