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坪制有譜? 公設減脂爲虛胖房價瘦身

臺灣房屋趨勢中心資深經理陳定中。(臺灣房屋提供)

日前立委於立院總質詢時,房市實坪計價的推動進度再掀話題,喚醒大家對實坪制的關注。當前國內新建案公設比動輒3成以上,但對多數住戶而言,社區的多元休閒公設如同「摸不着的浮雲」,看得到卻用不太到,所以近年社會不斷有「公設坪數不計價」的倡議,希望政府推動房屋買賣「實坪制」,但多年過去,實坪制始終「只聞雷聲不見雷雨」,讓人不由得好奇改革障礙到底是什麼?

實坪制在實務推動上,確實存在不少瓶頸,光是如何認定實坪?社會大衆就莫衷一是。許多人會很直觀的說:常用到的就是實坪,不常用的是虛坪,可是「常不常用」其實因人而異,不足以作爲認定標準。就算把公設坪數全都當成虛坪剔除,還是會有人覺得不夠實在,因爲有人主張實坪是指建物的「專有部分」,也就是「主建物+附屬建物」;但也有另一派倡導只有主建物纔是實坪,理由是主建物纔是人的家,陽臺這種洗衣機的家,不該被當成實坪。在實坪定義這種源頭問題沒有統合出共識之前,改革自然難有寸進。

此外,政策還需考慮是否溯及既往,是的話,可能會掀起既有屋主的反彈聲浪,因實坪制相當於是跟屋主說:「你賣蛋只有能吃的蛋白、蛋黃可以秤重賣錢,不能吃的蛋殼不可以算錢」,形同削減了有價值的範圍,且他當年買進時,明明是秉持「一個雞蛋原則」,不論蛋殼蛋黃,通通都是一起秤重,賣出時更改遊戲規則,想要說服屋主接受,得有完整的轉換規劃。更何況歷來登記制度更迭,多數屋主根本無法把蛋殼分離,所以最終的結果,就是屋主仍以總價概念銷售,不因實施實坪制而折讓價格,最終則會因權狀坪數縮水,讓單價不降反升,減損平抑房價的政策效果。

倘若政策不溯及既往,依照建物取得使照的時間設有日出條款,依然有無解的難題;因爲如此一來,房市將同時存在虛坪、實坪兩種計價方式,若無完整週密的配套措施,可能會使市場資訊更加撲朔迷離,混淆消費者的價格認知。

迴歸問題的本質來說,既然民衆介意的是「花大錢買用不到的公設」,改革的方向,應直接以「減少不實用公設」爲重點,訴求官方檢討免計容積項目,而非一味追求「公設清零化」的實坪制。像電梯、逃生梯、走道等設施,是所有住戶都會使用到的必要公設,說它是虛坪未免太委屈;但像麻將間、劇院、游泳池等休閒娛樂型公設,就屬於可以列爲優先精簡的項目。所以打消虛坪就好比減肥,要減掉脂肪,留住肌肉,「保肌減脂、去蕪存菁」,纔是爲虛胖房價健康瘦身的正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