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腸躁症所苦「腹瀉脹氣」 中榮透過飲食控制協助患者脫離不適

臺中榮總胃腸肝膽科與營養室團隊共同推出專門爲腸躁症病人設計的飲食方案,爲病人提供了另一種非藥物的治療選擇。圖/臺中榮總提供

臺中市1名24歲男性,長期受腸躁症所苦,幾乎天天腹瀉,腹部常不適,心情也因而常受影響。後來經臺中榮總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穎正與營養室團隊爲他調整飲食,把原先喜歡吃的加工食品、炸物、泡麪、含糖飲料以及乳製品等等,用「低腹敏食物」例如米食、無乳糖飲料取代,症狀才大幅改善,心情因而穩定,飲食品質也提升。

林穎正說,腸躁症是一種慢性腸道功能障礙,特徵是經常有腹部不適、脹氣、便秘、腹瀉症狀,或是交替發作,盛行率大約在10%左右,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疾病。但是,它沒有特定的生理學異常,也不會導致結構性的腸道損傷,只是一種功能性障礙。

他說,腸躁症確切的原因尚不明確,可能因素包括腸道運動不規則、神經系統過度敏感、腸菌異常、生活方式、飲食、壓力和精神健康等。

病人可能對特定食物、感染或壓力等因素更爲敏感。大多數的腸躁症病人認爲症狀跟飲食有關連性,甚至自行進行飲食調整,這和低「腹敏飲食」有關。

林穎正說,腹敏食物是一羣在腸道難消化的短鏈碳水化合物,通常是由10個以內的單糖(半乳糖、果糖、葡萄糖)串聯而成的,包括果聚糖、半乳寡糖、乳糖、果糖、山梨糖醇及甘露醇等,它們不容易被腸道消化、吸收,因此滯留在腸道中發酵產生氣體,因而導致脹氣。

低腹敏飲食就是透過限制腹敏含量高的食物,可減少氣體產生和腸道不適的飲食方法。文獻資料顯示,超過7成的腸躁症患者,可以透過低腹敏飲食達到顯著的改善。不論是整體腸道症狀、生活品質、排便習慣,甚至連焦慮憂鬱也可以好轉。

他說,臺中榮總胃腸肝膽科與營養室團隊共同推出專門爲腸躁症病人設計的飲食方案,爲病人提供了另一種非藥物的治療選擇。

臺中榮總胃腸肝膽科與營養室團隊共同推出專門爲腸躁症病人設計的飲食方案,爲病人提供了另一種非藥物的治療選擇。圖/臺中榮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