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別輕忽 影響日常應儘速就醫

原發性顫抖是最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盛行率約4%。臺大神經部醫師吳瑞美說明,原發性顫抖好發於青少年和長者,約3分之1病人有家族史,主要症狀是「動作性或姿勢性顫抖」,在拿杯子、吃飯、寫字時手抖動得比較厲害,有時候老年人頻頻點頭,也可能是原發性顫抖的表現。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老年退化疾病,盛行率約1%到2%,症狀包括肢體僵硬、顫抖、步態困難、撲克臉等。吳瑞美指出,巴金森氏症的最大特徵在於「靜止型顫抖」,沒有動作時抖得比較嚴重;但約2成患者對於抗乙醯膽鹼類藥物反應不佳,即使動作方面稍有改善,但顫抖症狀沒有明顯改善。

吳瑞美說,手部顫抖對於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帶來極大困擾,握筆、搬東西、使用器械等精細動作都很難做到,就連穿衣服時扣扣子、拉拉鍊,種種日常瑣事都得仰賴家人協助,長期之下,患者容易感到沮喪,甚至變得焦躁、自卑。

吳瑞美說明,針對原發性顫抖和巴金森氏症靜止性顫抖,目前主要以藥物治療,如果效果不好或有嚴重藥物副作用,則可考慮深腦刺激手術(DBS),可一次治療雙側顫抖,但須開腦植入電線,且一段時間後須更換電池;另外也有聚焦超音波治療(又稱神波刀)新選擇,屬於非侵入性治療,但僅限治療單側顫抖。

手部顫抖的原因不僅限於原發性顫抖和巴金森氏症,臺大醫院神經部主任鄭建興舉例,如果年輕女性就醫,通常會先懷疑是甲狀腺亢進造成的「次發性顫抖」,另外也需要了解是否有其他腦部疾病,逐一檢查並排除所有可能因素之後,纔會診斷爲原發性顫抖。

鄭建興提醒,疲勞、緊張時都會加重顫抖症狀,有些藥物的副作用會讓顫抖變嚴重;有顫抖症狀者一定要保持規律作息,且放鬆心情,因爲越擔心、焦慮只會加重症狀。他呼籲,由於一般民衆很難自我判斷顫抖的成因,只要影響到日常活動,就建議儘速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