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品入營養午餐不易 學者揭原因

學者指出,學校午餐採用水產品相當不易,一來是學校與家長對魚產品「通通有刺」的迷思,再者水產品運輸保存上易腐敗,若政府沒有補助冷鏈下,基本上水產品採用意願都不高。(本報系資料照)

根據漁業署統計,目前校園午餐3章1Q水產品覆蓋率在今年4月已達95%,去年章Q水產品採購約5900公噸,但學校採用水產品意願依舊不高。學者指出,學校午餐採用水產品相當不易,一來是學校與家長對魚產品「通通有刺」的迷思,再者水產品運輸保存上易腐敗,若政府沒有補助冷鏈下,水產品採用意願並不高。

根據漁業署統計,目前校園午餐3章1Q水產品覆蓋率已由2021年78.5%,成長到2022年91.5%,今年4月則達到95%,供應品項包括蝨目魚、魷魚、烏魚、水鯊、旗魚、文蛤等。

農委會漁業署長張致盛指出,未來希望每個月至少能提供一次水產品到學校午餐,顯見目前學校營養午餐採用水產品意願並不高。

臺灣鯛協會理事長、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郭建賢指出,相較豬雞牛羊,魚肉太小塊容易散掉,分餐時對團膳業者和學校都會變成負擔,而水產品在運輸保存上容易腐敗,若政府沒有補助冷鏈下,基本上都不會選魚,尤其對偏遠學校的採購意願又更低。

郭建賢說,另一個原因則是老師和家長有「魚產品通通有刺」的思維,但現在的魚排都已經是處理到無刺,理論上不用害怕,食魚教育不該大費周章教學生挑魚刺,而是應該強調魚肉的營養和美味。

有學校家長會委員提到,當時要求學校可多采用水產品時,結果被學校和其他家長罵翻,顯見學校的阻力就相當大,畢竟大家都怕出事,目前學校水鯊和烏魚吃最多,一來軟骨魚沒刺,二來烏魚最便宜,無刺和便宜也是團膳在水產品的最大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