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殘醫療給付 去年首破3千億

隨着醫療投保率提高,壽險業2020年死殘醫療給付首度衝破3,000億元。圖/本報資料照片

近五年保險給付情況

隨着醫療險(即健康險)投保率提高,壽險的健康醫療給付金額,也逐年增加,據保發中心統計,2020年壽險公司的死殘醫療保險金給付首度衝破3,000億元,達3,079億元,較2019年增加4.4%,且至少近11年來,給付金額都是逐年提高,去年死殘醫療保險給付已是2009年時的兩倍以上。

2020年全年壽險保險金給付共1兆8,730億元,比2019年時少了691億元,是近五年來首見衰退,幅度達3.56%,主要是壽險滿期金及解約金都比前年減少,滿期金給付比前年少了649億元,解約金給付則少381億元,應是金管會近年強力控管短年期儲蓄險、要求收取一定年期解約金等奏效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壽險公司減少躉繳儲蓄險銷售,新契約保費2020年衰退28%以上,全年新契約保費僅9,168億元,全年保險金給付1兆8,730億元,是新契約保費兩倍以上,至少是2008年以來首見破2,若以去年總保費收入3兆1,640億元來看,保險金給付亦佔到59%以上,是2012年以來的新高。

即有些公司若新契約保費或總保費衰退幅度過大,早年賣的儲蓄險或保單給付突然爆大量,在資金調度上恐會有些吃緊,是否會出現變賣資產來理賠的問題,仍待觀察。

臺灣利率環境已近20年,定存利率太低,錢紛紛轉往基金投資、保單等,將原本應是保障或長期資產累積功能的壽險保單,扭曲成短年期儲蓄險,壽險資產亦快速成長,近10多年來,金管會幾乎年年都有控管或導正壽險市場措施,也讓壽險市場一再變形

過去熱賣的躉繳六年期儲蓄險、連動債保單,造成每六年左右就有大筆滿期金給付,但也有保費迴流,保戶不停滾投新儲蓄險,後來無解約費用的利變年金橫空出世,解約金給付也開始爆增,保戶達到滿意點,就可解約,再尋找更好的商品;後來隨着金管會管制,短年期儲蓄險減少,但又變形成長年期保單滿6~8年解約就保本保息,另外還有月月撥回的投資型保單,撥回部分亦算解約金。

近10多年來,除了2016年外,每年都是解約給付高過所有保險金給付,2019年解約金給付高達8,262億元,創史上新高,佔當年所有保險金給付的42.5%,若加上滿期金、還本金紅利等,生存保險金給付佔2019年所有壽險給付的近85%,也代表臺灣保戶還是愛「活着時領得到」的保單。

2020年因爲已接近接軌IFRS17,保險局管制力道更強化,加上低利率環境,傳統儲蓄險、尤其是固定利率保單幾無生存空間,壽險公司也不再敢衝太多短年期儲蓄性質高的保單,所以去年保險給付有減少,解約金給付降到7,881億元,滿期金給付降爲4,395億元,兩者合計就比2019年少逾千億元以上。

因爲住院醫療、手術、重大疾病、失能扶助險等投保率提高,壽險的健康險給付金額也逐年上升,2020年個人健康險給付已近1,500億元,比前一年成長快6%,加上團體健康險則近1,600億元,已佔整體壽險給付的8.5%。若再加上身故、意外失能等給付,全年達3,079億元,亦創下史上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