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驗出米酵菌酸 專家:致命濃度、菌種來源仍待釐清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2死,衛福部昨證實死者驗出「米酵菌酸」,民衆更加關注食安問題。本報資料照片

寶林茶室中毒事件已釀2死,衛福部昨公佈首位死亡的39歲個案解剖結果,身上驗出毒物「米酵菌酸」。專家表示,檢測結果出爐後,還必須注意實驗方法及毒素致命濃度,且米酵菌酸是由特定細菌產生,必須儘快找出源頭,避免該菌種在臺灣落地生根。

疫情調查專家何美鄉表示,產生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生長環境相當普通,對環境要求不高,主要生長在室溫32度以下環境,若酸鹼值適中即會繁殖,進而產生致命毒素;中國大陸是近年米酵菌酸中毒事件較多的地區,可知該細菌已在大陸落地生根。臺灣首要之務是避免該細菌進入臺灣生態鏈、食物鏈「落地生根」,最好的情況是污染源來自進口食品,而非本土食物。

何美鄉指出,米酵菌酸污染事件最初發生在印尼,在椰子的椰肉中產生該項毒素,後來也有碳水化合物發酵過程產生毒素等案例,除了各界提出、通報案例都有食用的炒粿條外,不可排除其他醬料、食材污染,也必須檢視食材保存過程有無冷藏,這是避免毒素產生的一大關鍵。

臺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牀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驗出米酵菌酸之後,後續還有很多事需要釐清,包含檢出濃度、餐廳料理環節、食材等,他認爲「下毒」的機率降低許多,反而是如何污染纔是關鍵重點,一旦找出污染源,後續纔有辦法訂出防範機制。

楊振昌也說,若只有單一實驗室的結果,該實驗室的方法需要確效,結果才較爲準確。檢驗結果出爐,後續還得關注「濃度」,因此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提及,所有住院患者都需要檢驗,就是爲了釐清,米酵菌酸導致民衆致命的濃度爲何。

「如果其餘都有食物中毒反應的患者,體內都有米酵菌酸的反應,就能認定米酵菌酸是此次事件的單獨禍首。」楊振昌表示,下一步再查是哪一個環節出錯,是玉米還是椰子出現米酵菌酸,還是刻意使用遭到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