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爆發,日本爲什麼不趁機進攻蘇聯,非要作死挑戰美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日本和德國組成了同盟,德國派兵入侵蘇聯,本來想拉上日本一道聯手攻下蘇聯,然而日本人一直找各種推脫的婉拒蘇德戰局。

日本當時一直非常忌憚美國,他們認爲美國有着隱藏的實力。彼時美國在戰中奉行着孤立主義,任憑歐洲各國在戰場上廝殺的多麼慘烈,美國所能做的事情就是隔岸觀火。

美國從歐洲戰場中發現有利可圖,遂打算以軍購貿易的方式,向歐洲輸送一切戰事所需的軍備物資,從中賺得盆滿鉢滿,並保存着自己的力量。

然而,在1941年末的一天,美國夏威夷珍珠港基地中,正當美國士兵像往常一樣執勤巡邏任務,突然一批日本轟炸機突然大面積向珍珠港飛來,頓時,整個珍珠港炮聲連綿,硝煙四起,這一天,就是發生了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

爲什麼日本會婉拒德國沒有加入到蘇德戰爭當中?

一直忌憚美國實力的日軍又爲何會主動來侵犯美軍?

這之後究竟有哪些不爲人知的故事?

日本是一個自然資源匱乏的島國,極其依賴資源的進口,在古代一直向我國俯首稱臣,以此來獲得我國的支持,海洋島國的地理環境決定了他們時刻都要靠着能源才能生存。

隨着日本明治維新的進行,日本走上了一條富國強兵的道路。

到了20世紀初,日本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日軍在戰場上的一系列表現,使得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爲之震顫。他們不僅對日本刮目相看,而且也在暗中遏制日本的崛起。

面對西方國家的遏制,日本意識到:若沒有強大的武力作支撐,在國際上就沒有話語權。

更何況日本這樣的彈丸小國,又地處島國環境,資源特別匱乏,自然災害頻繁,爲此,日本從開始策劃着向外發動侵略戰爭,日本也在在暗中默默偵測世界各國動向。

1920年代,在日本高層的謀劃之下,一份“大東亞共榮圈”的綱要出爐。

日本人決心在亞洲建立一個以他們爲中心的勢力範圍圈,並且還想徹底吞併東南亞國家,形成一個同歐美列強分庭抗禮的陣營。爲此,日本一步步朝着法西斯主義的方向邁進。

在1929年,美國率先爆發了經濟大危機,整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無一倖免地被捲入到危機旋渦中,與之帶來的是,歐洲大陸開始爆發一系列社會怨念,西方國家之間爲了利益而摩拳擦掌,國與國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尖銳,二戰的爆發可謂箭在弦上。

1933年,納粹陰謀篡奪了德國的政權,時任德國領導人的希特勒頒佈了一系列國策,使得德國的經濟開始增長,國內各項事業也開始穩步發展。然而,野心勃勃的希特勒已經不滿足於國內,而是意圖蠶食整個世界。

隨即,法西斯主義逐漸開始在歐洲擡頭,作爲亞洲唯一的成員——日本,與意大利、德國一拍即合,三個國家組成軸心國,彼此之間開始“抱團取暖”走上戰爭侵略之路。

日本方面一直想把整個亞洲納入其勢力的範圍內,爲了實現其“大東亞共榮圈”的野心,日本開始了在亞洲範圍內的各種殺伐征戰。

由於和德國結盟,盟友之間要互幫互助,彼時來自德國希特勒方面的一個要求,使得日本陷入了兩難境地。

德國對波蘭發動了閃電戰之後,隨即大舉侵佔了波蘭之外的其他歐洲國家,包括比利時、挪威、丹麥、法國在內的國家。

“小有成效”的希特勒,覺得自己離坐上世界老大的寶座不遠了。隨即納粹開始將精力從西往東,籌備着對蘇聯發起攻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蘇俄與德國原先簽署過《蘇德互不侵擾條約》 ,但希特勒卻主動違約,打算髮兵350萬,向蘇聯進發。

與迅速拿下波蘭不同的是,蘇聯在天氣、地形、人和的優勢,使得德軍在蘇聯地區的舉動進退維谷。此時希特勒想到了日本,遂決定讓日本派兵來增援。

日本和德國、意大利結盟的緣由更多是基於所得利益,確切的說佔有資源纔是日本人最關心的問題。

日本之所以要制定“大東亞共榮圈”戰略藍圖,完全是爲了能給自身民族謀劃巨大收益,而依附法西斯陣營,怎樣才能從中獲得利益?

日本是一個極度依靠進口的島國,且戰爭機器一旦發動,就需要大量消耗能源,但是日本的石油儲備已經不足,四處擴張也是爲了掠奪別國的石油天然氣能源,甚至還有各種淡水食物,骨子裡可謂寫滿了海盜的基因。

自從中蒙邊界諾門坎戰役之後,日軍就對蘇聯產生了陰影,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且損兵折將巨大,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對於蘇聯區域,日本人瞭解到其大多數地區的資源儲備有限,且天氣寒冷異常,如果日方出兵,不僅撈不到任何好處,反而還會拖累日軍。

彼時我國抗日戰爭,已經使得日軍越來越吃力,如果日方答應德國悍然派兵,只會把日本完全拖垮。

於是日方直接回絕了希特勒的要求,爲了表明其態度誠懇,日本官方還是找了很多理由去應付德國,並且形成《適應形勢演變的帝國國策綱要》文字送呈德國,把不願增援的緣由推到其他方面。

爲了說服希特勒,日本還派特使前往德國遞交相關文書,並傳達了來自其領導人的意思,稱日本目前忙於遠東戰場,特別是中國的戰事有一點自顧不暇。日本擁護德方的侵佔蘇聯的戰爭,但是目前的情景,先讓德方動手,待日方騰出手來,一定會加入蘇德戰爭中爲德國出力。

然而隨着蘇德戰場上的消息傳來,日本聞訊後大驚,他們得知德軍雖然沒有實現其預演的目標,但還是搶奪了蘇聯的一大片土地,日本朝野上下也開始爲沒有入局蘇德戰爭而爭執不休。

德軍在蘇聯戰場上的小小獲利,讓日本人可謂垂涎三尺,日本政壇中有人大呼:這是日本戰略上的失敗,如果答應希特勒,參加蘇德戰爭,沒準還能撈得一杯羹,眼下德國搶到了一些土地資源,日本卻只能爲自己的選擇後悔,這實在太可笑了。

彼時,日軍在遠東戰場上並沒有如其規劃的那樣順風順水,不僅在我國戰場上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抵抗,而且在東南亞戰場上也一度陷入膠着的狀態,這可讓日本高層焦頭爛額,於是喪心病狂的日本關東軍,向在東京的日本官方提出了進攻美國的方案。

儘管美國曾經侵略過日本,但是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對美國的態度極爲曖昧。

因爲美國的強硬姿態,纔打開了日本的國門,促使其接受到先進的西方文明,並且一路勵精圖治,變法圖強,儘管美國以非正義的方式侵入日本,但也在反面促使其崛起和發展壯大。

日本民族崇尚征服,並且對強者有一種崇拜的情結,美國征服了日本,遂後來日本一直把美國當成學習的榜樣。

但是在日本走上殖民擴張主義之路後,卻極力發動了一系列對外擴張的侵略戰爭,企圖統治整個東亞版圖。

眼看美國在二戰當中以中立國姿態向西歐各國售賣軍火,並且大賺一筆的舉動,日本可謂是羨慕嫉妒恨。

彼時的日本在整個東亞戰場上投入之深,燃燒經費之大,消耗物資之多,已經讓其覺得非常疲勞,且日本國內的資源所剩無幾。

爲了獲取更多的石油資源,日本在諾門坎戰役後就放棄了北上蘇聯的戰略,而將工作重心放在東南亞。

日本先拿印度開刀,於是派兵侵入印度南部。英控印度屬地被日本人侵犯之後,引發了英國人的強烈不滿,爲此日本還在極力爲自己找到合理的理由。

隨即,在美國的主導下,由美國、中國、英國、荷蘭四個國家組成的聯盟採取了對日本的能源制裁,打擊了日本的囂張氣焰。

四國聯手的能源制裁方案,使得日本的資源危機越來越嚴重,國內石油儲備僅能支撐日本戰爭兩年,如果日本在這期間內找不到合適的資源基地,那麼日本將陷入前所未有的資源大危機浩劫當中。

儘管關東軍極力向在東京的日本官方提請作戰,但是日本朝野上下的官員們,很多都主張不要與美國動粗,如果美國像蘇聯諾門坎戰役那樣擁有洪水猛獸般的戰車,日本將又多出個強敵,他們認爲美國不是好惹的,說不定有什麼秘密武器。

日本官方內部爲要不要對美出兵而爭執不休,就在這時,日本得到情報稱在我國戰場之上,有來自美國的援助。

日本官方覺得,美國這已經是赤裸裸地挑釁了,對國內進行資源和經濟上的封鎖,又在國外阻攔日本的行動,美國的立場已經不言而喻。

然而日本朝野當中還是有理智的官員大力勸阻,在他們看來,不如找一個雙方都能達成共識的條件找美國談判,日本方面願意放棄向東南亞擴張的舉動,但前提是美國必須停止援助中國。

日本認爲這一個條件能使得美國回心轉意,減少封鎖的力度,然而當談判請求發往美國後,卻遲遲得不到迴應。日本官方可謂是狗急跳牆了,隨即決定籌備偷襲美國海軍珍珠港基地事宜。

爲了這一戰,日本可謂賭上了整個民族的性命,軍隊爲此加強訓練,並且整裝待發,他們此時或許不知道,自己離被毀滅的深淵越來越近。

1941年12月7日這一天,日軍調動了空海兩軍的力量,朝着美國珍珠港進犯,美國被日本突如其來的攻擊搞得無從還手,這一戰,美國一百多架飛機、幾十艘軍艦被炸燬,兩千多名海軍士兵被炸死。

日軍得知自己的戰績之後,還產生了一波自我陶醉,以爲自己取得了階段性勝利,殊不知已經摸到了老虎屁股。

日本貿然偷襲美國珍珠港,終究給自己招來了致命的打擊。

第二天,美國羅斯福當局宣佈日本的舉動給美國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美國爲此蒙羞,作爲一種恥辱,美國勢必要向日本討回公道,隨即對日宣戰,且一改往日中立立場,美國打算加入了東亞戰場。

得知美國非常憤怒且要對日本發兵,日本人此時仍然是不見棺材不掉淚,以爲能與美國勢均力敵,隨即囂張地宣佈美國就來打吧,日本不怕。

美國在科技人才的工作之下,加緊時間鑽研開發一種毀滅性武器,這種武器便是核彈,經過曼哈頓工程之後,核彈被研造了出來。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對日使用了核彈這種新型的致命殺手鐗,整個廣島和長崎一時間淪爲火海,無數人灰飛煙滅,城市淪爲廢墟。

在美國、蘇聯、中國軍民的聯合進攻下,日本官方不得不宣佈投降,從此再也不敢重蹈覆轍。

結語:

日本人瘋狂的結果就是被美國進行降維打擊,可謂自食惡果。儘管戰爭形成的原因比較複雜,但是總可分爲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的戰爭。

日本爲爭奪資源而悍然發起的掠奪資源之戰,最終給自己帶來了致命的打擊。不僅如此,試看整個二戰當中,挑起戰爭的德國和意大利,其最後的結果不也是被正義所制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