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竟然打敗了「周處」?

剛過去的3月,院線電影裡最出圈的估計就是《周處除三害》了,影迷們一邊驚歎國內院線的尺度放開,一邊被那首魔性的邪教歌洗腦,主演阮經天也因此獲得一波好評。

只不過在出圈的同時,《周處除三害》陷入了抄襲風波,雙方各持己見,到現在還沒有明確的定論。

與此同時,另一部臺灣電影開始悄悄引起關注,它在去年打敗了《周處》,獲得臺北金馬影展最佳導演獎等四項大獎。

可惜這部電影目前還沒有上國內院線的計劃,所以決定今天帶着大家看看——《老狐狸》。

故事開始於1989年底的臺灣,那時經濟飛速增長,帶動了股市和房市一起火爆。

那是一個“全民皆股”的時代,整個社會如同一個巨大的賭場,所有人都在炒股熱潮中瘋狂斂財,幾乎隨便選任何一隻股票,都能保證高回報率。

然而到了1990年初,臺灣股市在最高點突然崩盤,一路跌回到三年前的最初位置,這導致衆多散戶一夜之間看着全部家當灰飛煙滅,一個個家庭因此變得支離破碎。

這個背景設定,與國產老電影《股瘋》類似,都是在標誌性的時代背景下刻畫人物,只不過這部《老狐狸》並沒有直接表現股民,而是把鏡頭對準了一對普通的父子——爸爸廖泰來和兒子廖界。

由於媽媽過早離世,廖界和爸爸相依爲命。爸爸雖然在一家酒店做大堂經理,但收入僅勉強支撐房租和其他生活費用。

於是,爸爸逐漸形成了一套省錢的生活方式——衣服能做就不買,這樣可以根據廖界的身體發育情況隨時修改;

瓦斯不用就關閉閥門,能省一點是一點;

家裡的水龍頭鬆開一點慢慢蓄水,這樣也能節省水費。

父子倆之所以這麼“摳門”,爲的是將來能買下屬於自己的房子,開個小理髮店,完成媽媽生前的願望。

爸爸根據收入情況,預計三年後才能住上新房子,但有一個好消息,家裡的親戚炒股發了財,可以借錢給他們付首付,提前三年擁有自己的家,就買樓下即將搬走的那戶。

這個消息讓廖界興奮不已,爸爸也瞬間變得意氣風發,感覺好日子就在眼前。

然而父子倆不知道的是,股市蓬勃發展的同時,房地產也被炒了起來,房價直接翻了一倍,這讓他們目前根本無力承擔。

爸爸也沒有辦法,他不想託人找房東謝老闆求情,也沒有那個膽識去股市闖蕩,只能默默地繼續存錢。

就在這時,廖界遇見了一個坐勞斯萊斯的大款,當時他在路邊躲雨,大款就把他叫上了車。

這個大款看着不怒自威,不僅知道廖界的姓名和住址,還知道他在學校裡經常被三個男生欺負。

後來爸爸告訴他,那個大款就是房東謝老闆,外號叫“老狐狸”。

廖界惋惜不已,早知道他就是房東,就直接開口讓他便宜點把房子賣給他們。

之後,廖界主動找到了“老狐狸”,打算說服對方。可還沒等他開口,“老狐狸”就說起了廖界被欺負的事。

“老狐狸”故作高深,告訴廖界他之所以怕那些孩子,是因爲雙方體力、身高不平等,想要贏別人,就要利用不平等,創造不平等。

他告訴了廖界一個創造不平等的方法——欺負廖界的孩子的媽媽,就在自己的工廠裡上班,經常爲了貼補家用在倉庫偷偷出賣肉體,但她一直不知道倉庫裡其實有監控。

廖界想不明白其中的原委,只記住了“不平等”三個字。

之後,他多次找到“老狐狸”,逐漸見識了有錢人的生活,豪車、豪宅、傭人……“老狐狸”甚至開跑車載着他,故意在欺負他的男生面前經過,這種解氣的爽感讓廖界無法自拔。

只不過,每當他開口提出買房子的事情,“老狐狸”總是用些大道理給他打太極拳——

“斷絕同情的方法,喝冰開水,閉上眼睛,告訴自己幹我屁事。”

“每個人都只能幫助自己。”

“世界不會變,我們只能換位置。”

“你爸爸是在乎別人感受的人,是失敗的人。”

屢次向“老狐狸”求情失敗的廖界,逐漸被一種憤怒裹挾,他忽然明白了“老狐狸”的那些大道理——太在乎別人的感受,就不會變成有錢人。

於是,廖界無師自通地開始利用不平等,他向欺負自己的男生透露了倉庫監控的秘密,只不過並沒弄懂其中的利害關係;

同時,他也學會了斷絕同情,當聽說樓下的阿伯在搬家前因炒股失敗自殺,房子瞬間貶值時,廖界就顧不上人家還在服喪,勸爸爸趕緊趁火打劫低價買下房子。

只是這番話,立刻招來了爸爸的一個耳光……

可以說,不諳世事的廖界,正在經歷兩種截然相反的觀念的衝擊,一邊來自爸爸,一邊來自“老狐狸”。

爸爸是安貧樂道的,他善良、溫和、真誠,從不願給別人添麻煩,就連廢舊的美工刀片,都會細心包起來再扔進垃圾,生怕誤傷了清潔工。在他的認知裡,即便世道再變,也不能昧了良心。

只是他的真誠,在這個時代容易被利用,爸爸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就被有心之人套話,變成了所謂的“抓耙子(告密者)”。

而“老狐狸”則是爲所欲爲的,他貪婪、陰險、極度理性,能把道德拋到一邊,不擇手段地收割財富,一躍從窮人家的孩子變成了大款,錢讓他有權踐踏別人的自尊。

在“老狐狸”的世界,財富是唯一目標,對他人的同情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只是在追逐財富過程中,“老狐狸”也失去了兒子這唯一的親情羈絆,無限風光的背後透着一些淒涼。

爸爸希望廖界能像自己一樣,變成善良的好人,“老狐狸”希望跟自己童年經歷類似的廖界,吸取他的人生經驗,收起同情做有錢人。

他們的一言一行,讓廖界在內心不斷拉扯。這種糾結,就像廖界對“老狐狸”說的那樣——我想跟你一樣,但我不是你。

沒錯,《老狐狸》的主角,其實是年幼的廖界。

他在不知不覺中被捲進了“臺灣1990年股災”,看着大人們因爲金錢變成了兩個極端,他不過想要有個屬於自己的家,卻被迫要在財富和良心面前做出二選一。

廖界面對的選擇,放到現在依舊在發生,仁義禮智信的重量時常被名利壓倒性戰勝。

總有人在恨人有、笑人無,總有人在堅守底線,他們活在社會的兩個極端,處在中間的人不斷被拉扯、被誘惑,似乎只能選一邊站隊。

影片中,最終影響廖界的是爸爸、“老狐狸”之外的第三人——那個在倉庫出賣肉體的媽媽。

她痛罵了“老狐狸”的卑鄙和貪婪,並感謝廖界並沒有跟她兒子透露倉庫裡發生的一切。

廖界雖然還是聽不太懂,但這份感謝忽然讓他釋懷——看來善良遠比貪婪輕鬆多了,這哪能叫“失敗”呢?他決定與爸爸和解,答應繼續攢錢再買房子。

影片結尾,時間來到了當下,一位建築師和同事們共同跟客戶開電話會議,只見他默默地把廢舊的刀片包起來扔進垃圾桶,回答問題時先喝一口冰水。

一場會議結束,他不僅輕輕鬆鬆地讓客戶接受了自己的高價方案,還巧妙解決了客戶房子遮擋周邊學校視線的問題,讓大家直呼他“老狐狸”。

是的,成長後的廖界沒有變成爸爸,也沒學“老狐狸”。他只把他們的長處融進了自己的身體,可以理性地看待這個時代,也能真誠善良地去對待他人。

這樣的結局也是所有人最期望的,最終還是良心戰勝了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