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尋北京紅色印記 | 平北“小井岡”的崢嶸歲月

(原標題:踏尋北京紅色印記 | 平北“小井岡”的崢嶸歲月)

入秋的北京,格外美麗。在潮河東岸連綿起伏的青山中行進,寬闊的鄉村柏油路帶着人們來到了大嶺。這裡,坐落着人稱平北“小井岡”的承興密聯合縣政府舊址。在全民族抗日戰爭期間,日寇先後11次對這裡偷襲、合圍,卻始終無法摧垮它。是什麼讓平北“小井岡”紅色政權如此頑強堅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深入瞭解一番吧。

“探囊取物一宵間”

車行在蜿蜒的山路上,經過幾個急彎,再涉過一段山上流水淺淺漫過的路面,就到了大嶺半山腰處的承興密聯合縣政府舊址紀念館。在這座長城造型的紀念館旁,是保存完好的承興密聯合縣政府舊址——一座依山而建的大瓦房,與山下都已是二層舒適小樓的村居相比,顯得很是滄桑。輕輕推開舊址的大門,竈臺上佈滿鏽跡的柴鍋,土炕上的小桌、紡車,糊着白色窗紙的木窗櫺,被煙燻黑的房樑,無不昭示着歲月的痕跡,不知不覺間把人們帶回到過去。

位於延慶的平北抗日戰爭烈士紀念碑,成爲共產黨員們重溫入黨誓詞的地方。黃玉梅攝

1943年7月,爲便於在日寇分割封鎖情況下開展鬥爭,根據冀熱邊特委關於“縣劃小”決定,平(谷)三(河)密(雲)聯合縣北部以原平三密三區爲基礎,擴建成立了承(德)興(隆)密(雲)聯合縣,縣政府就選址在大嶺半山腰的這處瓦房。

縣政府所在的位置有些特殊,是一個東南西北四面受敵的地方:東北面的興隆縣、牆子路,南面的平谷城,從西到北的密(雲)、石(匣)、古(北口)三鎮,都有日寇重兵把守,而大嶺山下就是北莊據點。在這種形勢下,敵人先後11次進攻、合圍、突襲,爲什麼始終不能得逞?承興密聯合縣政府爲什麼能夠頑強存在?答案歸結爲一句話,就是相信羣衆,依靠羣衆。

八路軍戰鬥在北莊地區。

這裡四面受敵,但同樣也可以成爲隨時監視敵人的前哨陣地。在北莊據點,爲了及時掌握敵人活動情況,以徐新民爲支部書記的黨支部把三個黨員安排進僞村公所,暗中偵察敵情。爲了掌握石匣鎮鬼子的活動,縣政府派上金山村劉永合到石匣鎮街中心開布鋪,把各方蒐集到的情報交給潮河東來“趕集”的情報員,“趕集人”到河東後,把情報送給白龍潭廟的和尚,由和尚直送大嶺村。就這樣,不管是哪裡的鬼子要偷襲,縣政府都能獲得準確情報,並針對敵人活動確定自己的行動部署,掩護羣衆疏散轉移。

承興密聯合縣政府舊址。李念親攝

爲了解除羣衆的後顧之憂,縣政府還在據點周圍的村莊開展鋤奸活動。北莊據點內的僞保長李慧爲虎作倀,對羣衆又打又罵,周圍村莊的村民對其恨之入骨。北莊黨支部機智地把李慧從敵人的窩裡掏出來除掉了。這種鋤奸活動,有力地震懾壞人,鼓舞了羣衆。當時就流傳着這樣一首“據點鋤奸”的歌謠:

探囊取物一宵間,民憤難容萬惡奸;天亮城門見佈告,壞人害怕好人安。

紮根於羣衆之中的紅色政權,始終是抗日軍民堅強的領導核心,在對敵鬥爭中發揮着震撼的力量。

“海陀山中一枝花”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爲保護老百姓捨生忘死,老百姓也把八路軍當成自家親人,捨命保護。在平北抗日根據地,就流傳着“海陀金花”的動人故事。

1943年9月15日晚,平北軍分區收到情報,日軍正向南碾溝進攻。軍分區司令部當即決定主力部隊向北轉移,村民向東溝隱蔽。司令員覃國翰對南碾溝村婦救會主任楊金花說:“大嫂,有一批文件和黨旗交給你保管,一定要想辦法保存好,藏好文件後立即轉移,等我們回來。”楊金花向司令員保證:“只要我有一口氣在,就一定保住它們。”回到家裡,她和丈夫老晏商量好,將裝文件和黨旗的兩個小木箱放進家中僅有的一個小木櫃裡,趁夜色埋進了帽子山一個隱蔽的山洞。

1943年秋,被僞滿洲軍打得遍體鱗傷,卻始終沒有說出八路軍軍糧、軍火藏在什麼地方的東三岔村婦女。

天亮時,日僞軍搜山“掃蕩”,楊金花擔心藏在山洞裡的文件被敵人發現,就以趕豬作掩護朝山裡走去,想把文件轉移到更安全的地方。不料半路被日僞軍發現。楊金花被逼到絕路,縱身跳下山崖後被樹杈掛住。日僞軍把她從樹杈上拽下來拷打審問,她閉口不答。此時兩個漢奸認出了她,一個將她往山崖下推,另一個朝她開了槍。楊金花腳上的韌帶被打斷,再次落崖滾到山底。敵人以爲她已死,這才離去。半夜,楊金花被鄉親們救回。後來,她把保存完好的文件交給了司令部,覃國翰司令員稱讚她是“海陀山中一枝花”。

像“海陀金花”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水堡子村邱鳳英大娘,在敵人圈住全村百姓搜查八路軍、強迫百姓認領親屬時挺身而出,冒着全家被殺的風險,把當時被圈住的十團偵察員當親屬領回。1944年春,日僞軍100多人包圍了馬匹營村,追捕八路軍偵察員。9個偵察員在全村羣衆的掩護下,全部安全轉移……

村自衛軍威名遠揚

在反“掃蕩”、反“蠶食”鬥爭中,黨領導的抗日自衛軍積極主動出擊,發揮了重要作用。以大嶺村自衛軍爲例,他們配合主力部隊,先後粉碎了日僞軍對大嶺一帶4次大規模“掃蕩”,僅1943年秋的反“掃蕩”中,就獨立消滅日僞軍10餘人,成爲威名遠揚的自衛軍典範。

抗日自衛軍還多次參加截糧行動。據不完全統計,1944年,僅河東自衛軍就截獲黑豆、黃豆、大米、高粱等4000餘公斤。後來,日僞軍害怕糧食物資被截,每次都不得不出動大量兵力保護運輸。

在抗日軍民的連續打擊下,駐密僞軍、僞警察人心動搖,經常成班成排逃出日僞據點,向抗日政府投誠。抗日基層政權組織則得到迅速發展,到1944年5月,抗日一面村已由36個增至108個,抗日兩面村發展到69個。連續勝利激起青年參軍的極大熱情,抗日武裝也因此得到新發展——1944年11月,承興密聯合縣支隊成立,下轄3個連,縣委書記李守善兼任政委。

“不荒一寸地”

爲反封鎖、求生存,堅持抗日鬥爭,密雲東西部根據地紛紛開展大生產運動。1943年春,黨和政府提出“不荒一寸地”的號召,鼓勵開墾荒地,還發放生產貸款和種子,組織勞動競賽獎勵先進。

1943年春,平北根據地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

在黨和政府的倡導下,根據地大生產運動熱火朝天地開展起來。縣區機關團體除幫助羣衆生產外,也都接受生產任務,帶頭種地。部隊也一面戰鬥,一面生產。在自衛軍的保護下,河東東莊村羣衆不分白天黑夜搶耕搶種,當年開出荒地80畝,並利用政府貸款購買種畜,發展畜牧生產。通過大生產運動,過去多數羣衆都要靠政府救濟生活的東莊奪得糧食豐收,一些長期貧困戶第一次自豪地繳了公糧。

第二年,根據地的大生產運動又有了新發展。在勞動競賽中,人們組織起撥工組、變工隊,實行互助合作,共同發展生產。爲教育和改造懶人,兒童團也組織起“兒童捉懶會”,專門捉那些不愛勞動的懶婆、懶漢。這一年,大生產運動取得了更大的成績,據統計,僅河東地區就開荒375畝,修灘238畝,增收糧食2.78萬公斤,一大批勞動英雄涌現出來。以承興密聯合縣爲例,上金山村劉玉奎開荒7畝,南水峪村張相滿開荒10畝,透灰窯村的吳永朝更厲害:開荒34畝。

在日僞嚴密封鎖的情況下,根據地的大生產運動改善了抗日軍民的生活條件,激發了黨政軍民生產自覺性和積極性,堅定了軍民攜手戰勝困難、生產自救的信心和決心,爲堅持鬥爭和開展大反攻創造了物質條件。

古北口受降

古北口日軍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14年艱苦抗戰,終於贏得勝利。喜訊傳來,長城內外、潮白河兩岸一片歡騰。然而,駐密雲日僞軍並沒有乖乖放下武器投降。800餘名日軍據守石匣城和密雲縣城,以“奉蔣委員長命令駐防待命以維持地方治安”爲由,拒絕向共產黨八路軍繳槍。在這種情況下,密雲抗日軍民堅決執行黨中央和八路軍總部命令,爲徹底粉碎日僞軍頑抗而繼續戰鬥。

古北口日軍投降。

古北口是連接華北、東北和內蒙古的重要長城關口,1933年3月被日本關東軍侵佔,是密雲地區最大的日僞據點之一。1945年8月14日,蘇聯紅軍兵臨城下,48名留守日軍未敢抵抗,繳械投降。蘇軍進入古北口後,僞職員關偉臣以原是國民黨員身份,搶先與蘇軍接上關係,企圖等待國民黨政府接收地盤。爲了粉碎國民黨搶奪抗戰勝利果實的陰謀,控制進入東北的咽喉要道,爲以後收復東北創造條件,中共冀東十四地委決定搶在國民黨軍隊到達前接收古北口。9月11日,承興密縣委書記兼縣支隊政委李守善作爲中共正式代表,與縣長項一帶領警衛班來到灤平縣巴克什營村與蘇軍接洽。蘇軍開始不相信中共代表身份,經李守善等出示上級黨委介紹信和毛澤東主席像後,蘇軍同意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府接收古北口。

抗戰勝利,老百姓臉上露出了多年不見的笑容。

1945年10月3日,延慶縣委、縣政府在延慶縣城召開慶祝抗戰勝利大會。

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與蘇聯紅軍聯合舉行接受日軍投降儀式,這在北京地區是唯一的一次。9月13日下午,蘇聯紅軍和八路軍承興密聯合縣支隊,在原日本兵營廣場上聯合舉行受降儀式。儀式由李守善和蘇軍師長烏里涅夫共同主持。48名日軍被押到廣場中央,雙手平舉空槍列隊跪地,日軍官放倒日本軍旗,雙手遞交用黃布書寫的投降書和軍刀,李守善和烏里涅夫分別在日軍投降書上籤了字。在受降儀式結束後,聚集在廣場上的民衆羣情振奮,含淚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勝利的歡呼響徹全場……

1997年7月8日《北京日報》5版報道,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於7月7日正式開館。

2000年12月16日《北京日報》7版報道,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等10個單位被命名爲“北京市國防教育基地”。

2016年7月2日《北京日報》5版報道,經過歷時兩年的翻建、布展,承興密聯合縣政府舊址紀念館重新向公衆開放。

天清氣朗的秋日裡,京郊龍慶峽景區附近的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靜靜矗立。踏着石階走向紀念館正門,一面滿是金色字跡的漢白玉石牆吸引了人們的目光,那是鐫刻着2050個名字的平北地區各區縣抗日烈士名錄。14年抗戰歲月,多少中華兒女爲國捐軀,熾烈的鮮血染紅了祖國的山河。抗日英雄們的壯舉,如他們留下的一處處紅色印記一樣,將永遠銘刻在人們心間。不朽的抗戰精神,將永遠激勵着人們努力奮鬥,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