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股市》投信力挺抗外資 原物料族羣有看頭

保德信高成長基金經理人葉獻文指出,由於中國股市已經開始十一長假,至10月8日纔會恢復交易,上週中國的雙限利空多已反映在股價上,美國參議院也在9月最後一天通過臨時預算案,避免聯邦政府關門,本週先看指數是否守穩8月下旬前波低點之上,並留意國際資金對臺股的態度;惟美國科技股近期較爲弱勢,且美國參議院尚未通過增加或凍結舉債上限法案,目前舉債上限爲28.4兆美元,即將於10月18日觸頂,屆時可能成爲全球市場變數。

葉獻文認爲,隨着今年企業獲利已陸續反映在相關個股股價,第四季臺股投資必須將眼光放在明年能維持企業獲利成長,或是受惠於規格升級的產業,以電子股來說,2022年硬體傳輸規格將大幅進化的相關供應鏈,例如隨着Intel與AMD傳輸介面進化,明年市場將推出DDR5、PCIe5.0、Thunderbolt 4與USB 4.0等新產品,預期將成爲投資亮點。

周鉦凱分析,由於煤炭價格大漲,煤化工相關產品受到成本壓抑,進一步推升多項產品報價,加上9月中旬後中國部分省分塑化工廠進行降載與停工,在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整體塑化產業將是這波中國缺電、限產下的最大受惠者。至於紡織產業,臺灣紡織廠目前已大多外移至越南等地,此次中國限電減產政策影響程度估應有限。然而,第4季爲紡織服飾業的傳統需求旺季,若中國限電政策持續,位處東南亞地區的紡織業臺廠則有望迎來臨時性轉單,整體針對後市看法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