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椰林講座登場 日籍諾獎得主天野浩演講轟動校園

臺大校長陳文章(左)頒發臺灣大學「椰林講座」紀念講座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天野浩(右)。(臺大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臺灣大學今年新設置「椰林講座」,邀請國內外具有卓越成就或國際影響力的學界或企業界人士到校演講,而首場則邀請到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天野浩發表專題演說,在校內造成轟動,吸引約600名師生到場聆聽。

天野浩爲名古屋大學特聘教授,爲日本著名工程學家,專長包括髮光二極體、高功率/高頻電晶體、半導體物理、晶體成長、奈米結構等。

2014年,天野浩與名古屋大學特聘教授及名譽教授赤崎勇、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村修二3人,憑藉「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帶來節能明亮的白色光源」的研究成果,共同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論及學術經歷,天野浩表示,在研究資源貧乏的名古屋大學之所以能點燃藍光發光二極體技術革命的火花,源於指導教授赤崎勇對於發光二極體的原創性研究堅持。

天野浩提到,他在中學時期對物理並不感興趣,甚至不知爲何而讀。大一時,在一位資深工學教授的啓發下,萌生「讀書的意義在於造福人羣」的信念,使他開始熱愛所學。大四時,他選擇氮化鎵藍光發光二極體作爲畢業研究主題,也因此與藍光發光二極體結下不解之緣。

天野浩說,他堅信如果能成功開發藍光發光二極體,將能實現平面顯示器並改變這個世界,這是當時的他對未來的願景。雖然他從大四到碩二近乎3年的時間未能成功獲得高品質氮化鎵,但研究歷程卻是相當愉悅與有趣的,因爲他和同學自行架設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設備,並靠自己思考與研究。在碩士班末期,他因爲急着完成實驗,在低溫下沉積氮化鋁緩衝層,意外使得接續成長的氮化鎵擁有極佳的品質,當時的他感動到無以言喻。

天野浩指出,他在獲得名古屋大學的獎學金資助下進入博士班就讀,這也成爲他人生的轉捩點,因爲他可以選擇一個與衆不同的人生,追求自己想做的事。3年博士班就讀期間,他以開發P型氮化鎵爲目標,雖未能如期達成,但在後續擔任研究助理人員期間,成功以鎂摻雜開發P型氮化鎵,並實現氮化鎵藍光發光二極體。

演講最後,天野浩論及他對科學研究工作的體驗,認爲「展望未來」(Vison of the future)、「熱情」 (Enthusiasm) 與「堅持」 (Persistence) 是研究人員最重要的特質,期勉臺大學子,「現在輪到你們上場了,不要浪費自己的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