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師大推創新教學 大一國文課不教古文

臺師大的國文課訓練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臺灣師範大學提供)

過去「大一國文」雖列爲必修科目,但課程多以研讀古今文選,或配合教師專長講授經典作品爲主,而傳統的授課方式,很容易讓「大學國文」淪爲「高四國文」,甚至被學生譏爲大學教授上的沒有高中老師精彩,臺師大因此率先研創以「學術導向」、「議題討論」爲主的國文課,給大學新鮮人不一樣的能力提升與課程感受。

根據臺師大共同教育中心經過長期的觀察與分析,學生入學時,國文成績達14級分以上者,約佔30%;10級分以下者則不到5%,這顯示學生的國語文程度已達相當水準,因此除了少數補救教學,大學國文課不應再以提升語文能力爲唯一導向,而應在大一時爲學生建立良好的議題思辯與學術寫作的能力。臺師大遂於去年起推動一系列國文課程改革,打破過去研讀古文小說,改以行動、思考爲主的國文課,就是要讓大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思考解決的辦法,並以文字展現論述的能力。

臺師大自去年起推動一系列國文課程改革,打破過去一定要在國文課閱讀古文小說的教學方式,改以行動、思考爲主的國文課,要讓大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思考解決的辦法,並以文字展現論述的能力。

此新型態國文課程,以「議題導向」(Guiding Question)的寫作訓練爲主,教學順序爲:「發現議題」、「提出主張」、「論述求證」、「思辨回饋」、「修正補充」等過程來完成寫作,期許學生未來能將大學所學發揮於職場上,無論是:報導評論、科技譯介、商務提案、政策規劃或教育輔導等工作,都能展現高品質的論述能力。

目前新制國文已實施一學期,讓學生分析挽面、打鐵等即將消失的產業困境及突破之道,並撰寫路燈電線杆膠渣清潔公益募資平臺企畫案等,讓文字轉化爲實際的行動,表現出與過去不同的學習視野,也引導學生投入產業、理解創新,讓大學國文課不再只是複製高中國文課,而是連接校園與社會。

除此之外,由於近來外籍生人數連年成長,爲了讓來臺接受教育的外籍生能夠擁有良好的華語能力,臺師大亦規畫了精緻的華語課程。

臺師大表示,臺師大研究所除提供全英語課程保障專業的學習外,亦讓外籍研究生免費修習各級華語課程;大學生則透過研發多年的華語文能力測驗Test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TOCFL),區別學生程度,爲他們量身訂做從基礎到高階之華語課程,確保每一位在臺師大念過書的外籍朋友,畢業後都能擁有優異的華語能力,體現「臺師大擁有全球最優華語學習環境」,增加外籍生來臺就學之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