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7.3級地震!多地震感強烈!專家解讀:地震來襲,該怎麼躲?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4 月 3 日 7 時 58 分在臺灣花蓮縣海域(北緯 23.81 度,東經 121.74 度)發生 7.3 級地震,震源深度 12 千米。

此次地震是今年迄今我國最強地震,有感範圍非常大。震中位於海域,離臺灣島最近約 14 公里。地震造成臺灣全島震感強烈,福建、廣東等地震感非常明顯,浙江、江蘇、上海等地亦有震感反饋。

截至 9 時 49 分,臺灣今早發生 13 次地震。據臺媒報道,捷運全線車站暫停行駛,花蓮地區有震感,南港搖晃到發生停電。

現場畫面。圖片來源:南方都市報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發佈海嘯Ⅰ級警報(紅色)。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根據初步地震參數判斷,地震可能會在震源周圍引發局地海嘯,預計對我國臺北東、屏東西、屏東東、臺東南、臺東北、花蓮和宜蘭沿岸局部區域造成災害性影響。

@廣州鐵路 發佈消息,爲確保列車及旅客安全,鐵路部門安排畲龍線、漳龍線、梅汕線、杭深線汕尾以東、甬廣高鐵汕尾以東(汕汕高鐵)臨時封鎖,滬昆高鐵部分列車調整運行區段。

地震來襲,應該怎麼躲?應急管理部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副主任陳虹在科普中國星空講壇的演講,給大家如下建議:

1.科學避險

科學避險,首先需要大家養成一個習慣:

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要會識別和分析家中及辦公環境的地震災害風險隱患,尤其是那些容易傾倒的大型傢俱、容易砸到人的懸掛物、發生位移容易損壞的燃氣管道和電線等裝置以及在上班、上學途中的巨大的廣告牌和玻璃幕牆。

因爲一個7級地震,可能不會造成建築物的完全坍塌,但是在玻璃幕牆下面行走,玻璃會碎,這是很危險的。

家裡能排除隱患的排除隱患,能固定的固定,在路上也要想到,“一旦要地震了,我一定不往那兒跑,不從那底下跑”,大家要能主動識別、避免身邊的隱患,創造安全的生活環境。

成功的應急避險,還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震前的避險準備,這樣才能在地震發生時,做出正確的避險行爲。

在上學上班、日常生活中,都要規劃好避險的緩衝區和避險的疏散路線,就是要往哪兒逃。家裡哪兒是安全的、學校哪兒是安全的、工作場所哪兒是安全的,要制定屬於自己的應急避險預案。

另外,還要提前掌握反覆演練,地震避險方法。

供圖:陳虹

2.震時緊急避險怎麼做?

我國是地震災害嚴重的國家,在地震的血的教訓中總結出了一些有效的地震避險方法。

比如唐山地震我們總結了“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疏散”的方法,汶川地震我們總結了“能跑則跑,不能跑則躲”,一些強有感地震總結了“不能跳樓、不能盲目外逃”。

震時避險應遵從下列原則:

一是因地制宜。根據所處環境和客觀條件,選擇合適的避險方法。

二是果斷。沉着、冷靜、按預案快速行動。

三是要迅速撤離。避免踩踏或慌亂導致不必要的傷亡。

地震有預警信息,預警信息包括地震震中、震級、發生時間、破壞地震波到達時間,除此之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你所處的位置的預估的烈度。

烈度5度以上是一個分界。5度以上能躲就躲,5度以下不用跑。5度的概念是屋裡牆上一些掛件可能會掉下來,但房子不會倒。

供圖:陳虹

預警信息裡還有一個是S波到達你的時間是多少秒。

像上面這張圖裡顯示的是75秒。一般來說,一個地震如果75秒以後纔會到達,說明離震中位置比較遠,基本不需要避險。但如果是9級地震,75秒到你那兒,就得考慮考慮了,因爲這個地震比較大,75秒以後,可能烈度還在6度或7度以上。

預警是有盲區的,如果站在盲區範圍內,就需要你自己來感知地震的大小和遠近。不同大小、遠近的地震,造成的破壞程度是不同的,採取的避險方法也不同。遠震、小震不用避,近震、大震才需要避險。

3.如何判斷地震的遠近和大小?

不同距離的地震,晃動的方向是不一樣的。近震是先上下顛簸,然後左右前後晃動,遠震不會出現上下顛簸,而是長時間的前後左右晃動。

換句話說,我們感覺到明顯的上下顛簸的時候,就需要避險了。

供圖:陳虹

對於抗震能力弱的建築物,在單層房屋或樓房一二層的人員,要迅速撤離到室外的安全區域,在樓房三層及以上的人員,就近躲避。對於抗震能力強的建築物,可以就近躲避。

當就近躲避時,要蹲下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縮小面積,額頭置於膝蓋之間,雙手保護頭部。如果有條件的話,用手帕、溼巾等物品捂住口鼻,以防灰塵掉落。

4.身處高層建築時如何避險?

高層住宅大多都是框架結構,在抗震設防上,我們國家考慮了“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標準。高樓是來不及跑出來的,所以應該選擇就地躲避。

我們要遠離主牆面、門窗和有高大傢俱的地方,迅速到衛生間、廚房等小開間房間躲避,等晃動停止後,再沿消防通道有序疏散,以防後續餘震的影響。疏散時禁止乘坐電梯,也不提倡在有地震的時候,利用繩索逃生。

供圖:陳虹

地震往往還會產生滑坡坍塌,及時避險也非常重要。

如果你所處的位置在坍塌影響範圍外,一定要繞行。如果滑坡的速度非常快,最好原地不動,抱緊一棵大樹不鬆手。泥石流則不一樣,泥石流不建議抱大樹。

地震是可怕的,但是最可怕的是地震來了,我們不知道如何做正確的事情,讓我們一起做好應對災難的準備。

策劃製作

來源丨綜合自南方都市報、北京新聞廣播、科普中國此前內容

責編丨楊雅萍

審校丨徐來、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