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服貿貨貿走得早 郭董:太陽花學運完反落後

▲鴻海董事長郭臺銘節目臺灣未來經濟競爭力。(示意圖東森新聞資料照)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鴻海董事長郭臺銘15日下午接受專訪,討論「全球自由貿易臺灣邊緣化議題郭董指出,當全球都重視大陸市場,臺灣企業爲何要放棄?原本臺灣服貿貨貿走得早,但經過太陽學運反而落後,自己作爲臺灣最大的製造商,當然還是會在臺投資,但如果他是外資,就不會選擇臺灣投資了。

郭董接受中天電視臺陳文茜「全球自由貿易臺灣邊緣化」節目專訪,從投資者角度看待臺灣目前的投資市場,他指出臺灣吸引外商投資有兩個部分。其一,面向臺灣市場,要從經濟戰略角度評估臺灣在全球、亞太中國大陸競爭力的優勢佈局;其二外商投資臺灣,把臺灣作爲進軍亞太和大中華市場的重要基地,臺灣是重要戰略思維,這對臺灣比較有利。

郭董也提到,外商投資臺灣與否,會先考量臺灣是否具有競爭力,最終目標還是進軍中國大陸,本來臺灣服貿、貨貿走得早,現在卻已經落後韓國中韓簽訂FTA,未來兩邊關稅互免,無論是本地的投資者或外商,都會考慮接下來臺灣的優勢在哪裡。

▲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在《TVBS》節目《全球進行式》接受主持人方念華專訪。(圖/TVBS)

之前在14日《TVBS》節目《全球進行式》主持人方念華專訪時,郭董救談到臺灣目前投資環境,中韓於北京APEC峰會簽訂FTA發表看法,他指出臺灣的優勢僅能再維持1到1年半,他說雖然很欣賞太陽花學運的年輕人,但兩岸必須加速推動服貿、貨貿,中韓FTA簽定不僅提高客戶流失風險降價壓力,對臺灣面板半導體科技產業衝擊也將是長遠的。

他肯定臺灣有臺灣的優勢,例如臺灣有人才法治社會安定,科技基礎紮實,但也指出,臺灣的劣勢在於政黨政治對立,經濟議題用政治思維考慮,政治應該是替經濟服務,經濟議題用政治思考,過度理性思維,做出不理性決定,臺灣缺乏強有力政府公權力過於牽就少數人思維,而且和中國大陸人民之間互信退步,雙方優勢無法結合。

就目前臺灣優勢落後的情況下,郭董把話說得明白,「如果他是外資,就不會選擇臺灣投資了」。也提及曾有不少人問他,爲什麼一定要大陸市場?他說,「我要倒過來問,爲什麼要放棄中國市場?」德國總理梅克爾不到一年的時間拜訪了中國六次,全球都重視大陸市場,同文同種的臺灣企業應該更具優勢,「難道我們要把市場拱手讓人才是對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