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臺灣?我不聽我不聽」與個人使命感

兩岸徵文

最近烏鎮互聯網大會又在提「說中國故事」這一大命題,正好這兩天也與大陸同事簡單聊了相關話題。身爲一個偶爾小確幸、正職做兩岸交流的正經內容創作者,跟大家講簡單幾點想法。

就是一些比零散的想法,沒有那麼系統,純粹是想分享給大家。

一,「臺灣?我不聽我不聽」現象。

這兩年「臺北女孩看大陸」每發一篇文章,都會有人留言「現在大局跟臺灣又沒關係」、「現在大陸普遍不在意臺灣」、「我們早就不在意臺灣人說啥啦」云云,一開始看還好,這話確實不假嘛。

每篇文章都有這樣的留言,每、一、篇。

看久了難免上火,迴應:這位同學,我這裡的定位是兩岸,不關心臺灣想什麼的你看做甚?

二,臺灣與大陸之「底色」

好啦抱怨完了,因爲兩岸種種的前世今生,現在大陸朋友對臺灣有一種「反正我再怎麼說、你也不會了解我」/「反正我說什麼,你都要抹黑我」之情緒,認爲跟這些人解釋中國大陸無異於緣木求魚。連我身邊過去「親臺」的大陸朋友都如此認爲。

之前看到大陸高校老師寫文章,呼籲海外莘莘學子們「講好中國故事」,然後有在海外讀書經驗的大陸朋友搖頭:說不聽啦。

我自己碰過的大陸朋友中,沒有一個不希望別人去理解自己,人之常情。但就是現在已經會有假定「反正你這臺灣人也不懂我」的反射。反正也講不聽,那就別費力氣。

這情況其實也不僅是大陸朋友碰到,在這裡發展久的臺灣人,也會面對到「如何跟臺灣朋友講大陸故事」之問題。同時,在這裡的臺灣人也得面對「如何跟大陸年輕人講述臺灣故事」的挑戰。

兩岸溝通,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對方的「底色」:政府、人民、社會,大致是一個如何的情況。

在兩岸之間往來得越久,越發現兩岸人民相互感覺對方是「外星人」的現象非常諷刺,因爲兩岸人民的「底色」其實高度相似。比如出了一個事情,就算不過是地方官僚的一些弊病,衆人第一時間未必罵地方官員,而是罵「政府搞什麼鬼」。

政府「應該」要方方面面顧好人民,「應該」要在經濟上怎樣怎樣、在各方面如何如何。只是在近二十多年發展相對停滯下大家對臺灣政治人物的期望值沒那麼崇高,「反正四年能換」。

而日常中,從地方官僚系統的作風作派、到特定事件時的輿情反應等,兩岸常常高度相似。

與此同時,臺灣走的是西方道路,過去的精英、中堅分子也堅定認爲「那一套是對的」。所以在看待大陸新聞時,第一時間的反射,往往很「紐約時報」。

但是有時,分析着分析着,又會發現自己也沒那麼西方。這現象在疫情的時候特別明顯,「如果臺灣死亡這麼多人的話,還得了啊,掀翻政府了」,這話我臺灣和大陸的親朋好友都說過!

三,論「跟臺灣朋友解釋大陸」。

給大家舉個例子,最近臺灣媒體關注大陸在「整頓、監督資本」,在這一議題的討論中,臺灣輿論紛紛表示「天哪資本家好可憐」。

對此我嚴肅地問了在臺灣的記者。

我:資本家很可憐?到底大家有沒有搞錯?

臺灣同事:臺灣不是同情資本家,比較多會認爲是程序問題。「我們是有程序正義的,透過訂立法規解決,大陸不這樣」,大家偏向這個角度。

我把這個話轉述給大陸同事,大陸同事開示:西方或港臺玩法,就是給企業加稅,這套玩法這麼簡單。大陸想做的不只是整頓資本,還有產業政策、民生政策,政策制定也有臺灣所謂「程序正義」呀……

以這個案例爲例,近年我的公衆號雖然很多時候是「在講臺灣故事」,也就是以大陸朋友能接受的方式講臺灣爲何如此想,但在現實中我們這些在大陸的臺灣人同樣也在講「大陸故事」:嘗試跟臺灣朋友講「大陸正在發生什麼」。

我個人的方法,第一步,先判斷對方能不能溝通。朋友們,如果你真碰到那種「你們就是被洗腦」的單線思考型人物,就別說了。

如果對方會問你,比如「爲什麼大陸要這樣?這樣有程序正義嗎」之類的,對方就是有可能真的想了解「發生什麼事」。就個人經驗來看,其實有意願瞭解「到底中國大陸正在做什麼」的臺灣人不算太少,未來更會越來越多。

第二步,可以嘗試順着對方的思路,比如反問「過去在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中,美國或臺灣政府也是採用給企業加稅的方式,那是否有效果」?

第三步,表達「其實我懂你,但我們換個方式看看」。這點在我跟氣呼呼的大陸朋友解釋臺灣時,也是同樣的。

我一般會說,其實體制都有好有壞,沒有一個地方是完美的。中國大陸走的道路與西方國家、或臺灣都不同。所以第一時間臺灣的反應是很正常的,但看待大陸就不能用「我們過去習慣」的那種判斷邏輯。

目前就我看到的是,大陸是在嘗試如何如何做,是想要解決一些什麼什麼問題。其實對臺灣老百姓而言,也是想解決這個問題的,對吧?效果如何可能現在不好說,那你以後可以再觀察看看。

四,每個人的小小使命感。

因爲要寫文章,日前我搜集了一些臺灣年輕一代(大概都比我小快十歲吧)在社交平臺上講自己的「大陸經驗」,把內容都大致聽了一遍,這些小年輕有些是短期在上海或深圳的互聯網公司實習過(臺灣小年輕現在都知道大陸互聯網大廠很牛,九九六在臺灣也知名)。

一開始聽得捶胸頓足,天啊還是在說「大陸人比較會表達自己(比較狼性)」、「素質差距大」等內容。這些從我高中開始就聽爛啦!但後來發現,這些小朋友分享時也常常會強調,「每個地方不同」、「人太多,其實不能太以偏概全」等等。

還聽到一個小妹妹分享自己看到的深圳之繁華、與城中村。直白地說,比我22歲時對大陸的認知,懂得多太多啦!

有些觀念不會一下子轉過來,但都是從一點一滴開始,比如學會調侃南北差距、發現大陸的每個省真的都完全不同。這都是不起眼、但在我看來「兩岸交流往前進」之處。

這就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可能五年後、十年後纔會發現,「哎呀原來現在大家也都知道了」。

我是一個超級玻璃心的人,這幾年陸續有臺灣媒體或論壇把我的一些文章轉上去,我從不看評論。 至少,在現實中碰到臺灣人時,我會想着在分享自己的大陸經驗時,也給對方一點「臺灣不太會看到」的碰撞思考。

在面對大陸朋友時也會想着如何給「大陸媒體上不會給」的臺灣內容。流量可能不多,也只有對臺灣有興趣的小部分小衆讀者能看下去。

但是能溝通一個是一個嘛!比如今日頭條的留言,但凡看到一個「現在稍微能理解臺灣」的留言,就感動死啦!

(郭雪筠/臺北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