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研製疫苗太慢 空有SARS經驗

中研院院士陳長謙充滿求知慾,不斷在探索科學的真相。(陳長謙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中央研究院院士陳長謙獲「2021年總統科學獎」,蔡英文總統讚許他是臺灣生技的關鍵人物。他接受本報專訪表示,臺灣過去曾有對抗SARS的經驗,但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研製疫苗的速度還是太慢;我們現已從新冠肺炎疫情吸取教訓,但如果不做好準備,病毒最終將接管人類。

做學問重創意 求知慾強

現年85歲的陳長謙是在美國出生的華人,他是國際知名的物理化學、生物物理學等多個領域的專家,1997年時,他接受當時中研院長李遠哲的邀請,從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退休,到臺灣的中研院任職。

關於做學問的態度,他說:「我最喜歡的作曲家是貝多芬,因爲他的音樂非常有創意,而且影響長遠。創意在我的人生中至爲重要,我的求知慾也很強,想知道真相是什麼。」

陳長謙擔任中研院副院長期間,創辦「國際研究生學程」,他運用豐富的國際人脈邀請頂尖學者來臺擔任講座,也因此吸引各國年輕優秀人才前來參與中研院的研究計劃。此外,他一手策畫「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對臺灣生技產業與應用醫學發展影響深遠。

陳長謙說,臺灣擁有衆多高教育程度人口和大量優秀年輕人才,應該有能力發展出一個多樣化和強大的生物科技經濟。臺灣是一個只有2300萬人的小島,許多產業須利用外國市場來維持利潤,因此所有的發現或發明必須足夠獨特,產出的新技術和新產品纔會在國際市場受歡迎。

吸引國際藥廠 來臺設點

多年來,臺灣一直專注於研發新藥及建立製藥、生物製藥工業,但這項工作大部分是在中研院和國家研究型大學進行。陳長謙認爲,這些工作最好在大型藥廠或生物製藥公司進行,但可惜的是,臺灣沒有像默克(Merck)這樣的大藥廠。

陳長謙建議政府營造好的商業環境,吸引1、2家國際大藥廠在臺灣設立子公司或工廠,讓臺灣的研究發現和創新能進一步發展,優秀年輕人在這裡也有一展長才的機會。

在這波新冠肺炎疫情,臺灣生物科技界大展身手了嗎?陳長謙說,臺灣過去有面對SARS的經驗,與病毒戰鬥的科學和生物技術基礎都有了,但可惜沒有好好發展,導致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研製疫苗的速度還是太慢。

陳長謙進一步表示,在臺灣,資源傾向用於癌症檢測和開發治療方法,對傳染病的預防投入不足。他強調,「現在我們都從新冠肺炎疫情中吸取教訓,但如果我們不隨時做好準備,病毒終將接管人類」。

可鼓勵學術界 技術移轉

發展生物科技產業需要高階人才,但過去臺灣各大學這個領域畢業的博士在業界卻苦無發揮機會。陳長謙說,看到這種情況發生,他感到很難過。會造成這種現象,其中一個原因是,生物科技產業在臺灣經濟中僅佔一小部分,導致這個領域的年輕博士,無法在就業市場找到合適的工作。

陳長謙建議政府可以鼓勵學術界的技術移轉,以催生更多新創公司,建立一個強大的生物科技產業。其次,臺灣生物科技界過於保守,在尖端技術開發方面投入不足,無法爲優秀年輕人創造就業機會,這部分也應該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