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要小心 30年前1份協議 日本半導體霸主地位遭美擊沉

日本半導體當年遭到美國出拳擊沉。(圖/達志影像)

拜登政府上臺後,面對國內汽車產業嚴重缺晶片問題數度找上全球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南韓科技大廠三星電子加強供應晶片,並預計投入520億美元補助美國半導體建立本土供應鏈,並扶持美國半導體巨頭英特爾等美企重拾過去領導地位,讓臺韓半導體產業可能面臨壓力。至於美國也找上日本共同建立半導體聯盟,但實際上,日本過去的半導體產業實力可是相當強勁。

隨着新冠肺炎陸美對抗逼迫全球科技產業供應鏈重組加快,加上爲了擺脫對臺韓半導體過度依賴,美國要求日本共同建立獨立於臺灣大陸等地的半導體供應鏈,日本執政黨自民黨成立議員聯盟,對日本稅制、預算等促進半導體研發與生產提供方針

該聯盟提及,將以日美爲軸心加強合作,並舉出以記憶體(memory)IC、微元件(micro-component)IC、功率半導體、以感測器爲主的類比(analog)IC等4大類IC產品爲發展重點,幷包括原本就是日本強項的日本生產半導體設備材料作爲建構日本經濟國家安全重要基礎。

美國商務部雷蒙多(Gina Raimondo)上週一表示,將在美國半導體制造本地扶植的5年計劃投入520億美元,預計爲美國帶來1500億美元的經濟貢獻。近期再度接受外媒訪問,雷蒙多指出,相關資金將在美國興建6~7座的晶圓代工廠,讓美國不會過度依賴單一公司或國家,外媒分析,這裡指得就是臺積電跟臺灣。

然而,日本過去的半導體實力,讓美國不得不出手抑制其發展。1963年日本電氣公司(NEC)自美國仙童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獲得planar technology的授權,加強積體電路製造的能力日本政府隨後要求NEC將取得的技術和國內其他廠商分享,推動三菱京都電氣等日企進入半導體產業,讓日本半導體產業進入高速成長期。

1973年爆發石油危機,歐美經濟停滯,但是日本趁機發展電子產業,以汽車產業爲主的日企大舉在美國擴張市佔率,日本政府投入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計劃,包括日立、NEC、富士通、三菱、東芝5大企業與日本政府合資720億日圓發展共同研製國產高性能DRAM製程供應鏈,讓日本半導體產業進入新一階段,帶動日本經濟高速成長。

截止1989年,日本半導體在全球有53%市佔率,美國僅佔37%,歐洲12%,當年的全球前10大半導體有6家來自日本,美國僅有德州儀器、英特爾與摩托羅拉,另外一家則是荷蘭的飛利浦半導體。

與此同時,美國對外貿易赤字逐年擴大,美元不斷升值,最終在1985 年,美國與日本、法國、德國、英國簽訂《廣場協議》,這5國決議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解決美國高額的貿易赤字問題,同意出售大量美元,後果就是日圓貶值超過一半,讓日本經濟泡沫破滅,迎來失落的20年。

加上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對日本企業提出不公平貿易的告訴,日本企業頻頻被針對,1989年,美國和日本簽訂《日美半導體保障協定》,開放日本半導體產業的知識產權專利保證,5年內海外公司獲得20%市佔率,但美國後來市佔率達22%仍不滿意,要求日本簽訂第二次《日美半導體保障協定》,之後還進行多次協商,直至日方強烈反對下,才改由民間協商。

與此同時,臺灣半導體產業開始發展,臺積電也在1987年建立,開始專業晶圓代工模式,三星電子也開始發展,日本半導體產業則是在美國爲強化自身半導體能力下,最後僅專門在半導體材料研發、生產設備等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但是記憶體的市佔率已經被南韓搶走,晶圓代工領域則是由臺灣拿下,日本電子業疲弱不振,半導體業者重整也面臨困難。

如今還有大陸半導體產業崛起,美國則是在本土半導體制造外移下,找上日本重組半導體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