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影視應拚養肥領頭羊 率先向外衝

韓國的影視產業早已從本土攻上亞洲,更進軍國際,相較臺灣很多事情仍要按部就班,先做臺灣人自己看的東西。圖爲在韓國首爾星光大道,遊客與韓國女藝人照片合影。(新華社)

韓國影視娛樂產業成爲亞洲龍頭多年,令其他國家望其項背,臺灣有哪些競爭力、該如何與國際接軌?臺北電影節總監李亞梅在電影產業深耕30餘年,她認爲臺灣的競爭力在於人才,和製作上兼容幷蓄的包容力;而海鵬影業總經理姚經玉,以他多年選片、參加國際影展的眼光,判斷臺灣應着重本身文化輸出,養肥領頭羊率先向外衝。

李亞梅認爲臺灣影人人才輩出,老將新秀都有在國際發光的能力,而包容力更是臺灣的強項,前幾年在金馬獎強片中,不乏有許多臺陸合作的作品,後來陸片大退潮,臺灣仍能跟香港、新馬地區合作,相當有彈性。至於現階段臺灣跟韓國的影視能否攀比?李亞梅直言:「撇除文化親近性,我們完全沒有優勢。」

李亞梅1993年在美國念電影學院,當時繫上臺灣人比較多,畢業離開的時候已變成是韓國人比較多,「韓國電影學系很多,每個演員都是科班,我爲什麼去美國念,因爲我們臺灣沒有,再來是韓國有大財團在支持,臺灣沒有大資本,我看來多是獨立製作,每一部片都是打帶跑,沒資金很難把戰線拉長」。

韓國的影視產業早已從本土攻上亞洲,更進軍國際,相較臺灣很多事情仍要按部就班,先做臺灣人自己看的東西,像《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就是年輕人耳熟能詳的網路故事,先掌握本地觀衆,再掌握亞洲觀衆,才能放眼國際。

近年臺灣成立執掌百億國發基金的文策院,有政府的實力、同時也要有民間企業的投資眼光,韓國20年前就有類似文策院的單位存在,等於是提前作業了20年,李亞梅說:「既然文策院要的是內容力、發展原創,那很好啊,公部門沒有這塊,我們若有軟實力就繼續支持,市面上那麼多工作坊,爲何進步速度慢?因爲大家實力差不多,要加大力度引進人才,不然就是送出國去。」

姚經玉也提到,以往文化部屬於公部門,輔導金或許得做到雨露均沾,但文策院站在投資立場,要有不一樣的眼界,「應該少一層包袱,更清楚着力點在哪,文策院短時間促成了一些產量,但是能上到國際市場的是質而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