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銀行理財綜合服務水平

近來,隨着居民財富的增加和理財意識的增強,銀行理財市場規模持續擴大。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3年)》顯示,截至2023年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26.80萬億元,全年累計新發理財產品3.11萬隻,募集資金57.08萬億元。隨着經濟的持續復甦和投資者信心的提升,預計2024年存續規模有望達到29萬億元左右。銀行理財正成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橋樑和紐帶,成爲人民羣衆共享實體經濟成果的重要途徑。

銀行理財作爲我國規模最大的資管產品,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4月份,中國人民銀行等四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明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當年9月,原中國銀保監會制定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作爲資管新規的配套實施細則,《辦法》要求商業銀行應當通過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開展理財業務。這些文件的出臺,標誌着國內理財市場發生了重要變化,不僅促使傳統的資產管理行業全面轉型升級爲財富管理行業,而且標誌着資產管理行業和商業銀行體系的全面深度融合,資產管理逐漸從專業理財走向大衆理財,商業銀行也從單向的客戶營銷走向一站式、一體化的全週期金融服務。

未來,銀行理財機構應堅持創新謀變,進一步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具體來看,面對龐大的財富管理需求,銀行理財既要符合監管要求,又要適應我國財富管理市場特點,滿足客戶不斷增長的多元化需求。

銀行理財機構須建立起覆蓋宏觀、行業等投研一體化體系,加強絕對收益和大類資產配置的投研能力,根據客戶偏好做好長期與短期、收益與風險、投資與保障的平衡。進一步增強數字化的內生驅動力,積極主動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通過精準客戶畫像,深度挖掘客戶需求,爲客戶有針對性地創設理財產品。

與此同時,強化全面、獨立的市場化風控體系,建立涵蓋制度、產品、資產及運營層面等多層次的立體化風控體系,實現全面風險管理,守牢金融安全底線。鞏固拓展能力優勢,堅守投資安全底線,服務國家戰略和實體經濟,以多元化資產配置提升對居民財富管理的服務能力。 (作者:李建軍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