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入秋易「秋乏」 中醫師教你這麼做

衛福部朴子醫院中醫科博士李昌𫍯說,「肺主憂」,此時除着重養陰潤燥和健脾利溼調理養生,也要選擇一些能讓自己放鬆心情的活動。(朴子醫院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天氣已轉入白天炎熱,晚上寒涼的秋季氣候,對於同時存在秋燥與秋涼的仲秋,容易出現「秋乏」現象,衛福部朴子醫院中醫科博士李昌𫍯說,「肺主憂」,此時除着重養陰潤燥和健脾利溼調理養生,也要選擇一些能讓自己放鬆心情的活動,如運動、熱敷、浸泡溫水足浴、按摩、鍼灸等,配合食療提升身體抵抗力,預防呼吸道感染。

李昌𫍯指出,中醫理論過敏疾病多屬體質虛寒引起,而「秋主肺」在秋季調理身體調養氣血,可減少受季節變換引發過敏與秋冬流行性感冒及呼吸道感染的頻率,達到預防醫學的效果。

另外,中醫也認爲「肺主憂」,李昌𫍯說,秋季容易出現悲觀、憂鬱等情緒,甚至甚至出現倦怠、懶散,所謂「秋乏」現象,適合進行一些能讓自己放鬆心情的活動如運動、熱敷、浸泡溫水足浴、按摩療法、鍼灸等,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加上適當的日常保健,配合食療提升身體抵抗力。

樸醫中醫科醫師藍誼珊表示,中醫治療感染疾病的症狀只要醫師對症診斷正確,可以透過發汗解表、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等方式,多數症狀能獲得良好改善或解除,並可依患者個別變化而調整藥方。

藍誼珊說,中藥本身有其偏性,像寒熱溫涼等,而中藥的治病原理主要是根據藥物的偏性來矯正臟腑失調,例如外感風寒可用麻黃、桂枝、羌活疏散風寒;外感風熱則可用金銀花、連翹、桑葉等疏風清熱;痰熱壅盛則可用黃連、貝母、栝蔞仁等清熱化痰,另患者身體虛弱時,還可斟酌給予黃耆、柴胡、甘草等藥物補氣解鬱。

藍誼珊表示,人體有自我調節的功能,只要生理功能調順暢,很多疾病就能得到緩解,中醫上針對秋季保健也有貼心小建議,像養陰潤燥,可多飲水,多吃如梨、蘋果、香蕉、百合、芝麻、豆腐等可以潤肺潤燥的食物,配合溫熱保健茶飲。

秋天也要調整飲食,建議秋季應減少辛辣和燒烤食物,以免傷肺。秋冬季節料理可加入生薑、蔥白、蒜來驅風散寒,建議增加白色食物的攝入,如杏仁、白米、白糖、白粥等,有助於加強脾肺功能。

最後,藍誼珊說,適度運動很重要,秋季是適合運動的好季節,可以選擇如太極、氣功、散步等適度的運動,有助於促進氣血循環和增強身體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