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建立軍事外交同盟關係 陸殲10C戰機外銷必經之路

戰機是高價值的尖端武器,外銷戰機不只是商品交易,它還隱含着交易雙方具有高度信賴的外交關係與軍事上準同盟關係。(圖/中國軍網)

自日前再次傳出中國可能首次出口殲-10C戰機給予巴基斯坦後,中巴兩國都未對此發表評論。對於近年來積極進軍全球軍火市場的中國軍工企業,出口高單價、高科技的戰機可說是最困難的一關,它之所以特別困難,是因爲尖端武器交易不只是商品交易,它還隱含着交易雙方的必須先有高度信賴的外交關係與軍事上準同盟關係。即便戰機能出售給被大陸膩稱爲「巴鐵」的巴基斯坦,要再進一步拓展此類尖端國防交易,必須積極拉攏外交與軍事盟友纔有可能。

最近美媒《外交政策》刊出一篇從標題到內文都符合美國目前抗中政策的文章,特別提出了中國近年積推動殲-10C出口的努力。這篇由知名國際防務與航空諮詢業者蒂爾集團副總裁亞鮑拉菲(Richard Aboulafia)撰寫的文章《世界不想要北京的戰機》,提綱挈領地提出「如果沒有朋友,一流的武器也沒什麼用」。

多年來一直傳言殲-10C可能出售給巴基斯坦,最近傳出的消息顯示今年內很有機會完成首筆36架殲-10C的交易。(圖/中國軍網)

該文指出,先進戰機價值動輒上億美元,要讓一個國家花這麼大筆金錢購買,還要使用數十年,其重點當然不只是戰機本身,雙方還必須具有穩固的戰略伙伴關係。近年來中國國際地位快速提高,在國際軍火市場上亦非常活躍,北京也期望其尖端武器出口能反映其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但是努力了十多年,成效非常有限,其關鍵在於北京至今還未能獲得其他國家足夠的信任。

國際上的防務分析家20年前就認爲,中國遲早會成爲戰機出口大國,其製造能力讓外界看好它可能在十幾年之內超越俄羅斯,成爲開發中國家的主要戰機供應商之一,特別是在平價的輕型戰機上。但現在看來情況似乎不那麼樂觀,20年來其軍用飛機出口總額僅72億美元,大約是美國的7.2%、俄羅斯的11.7%,以及法國的一半。中國軍用飛機主要客戶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緬甸、北韓和一些非洲國家,20多年來沒什麼改變。

殲-10C曾多次參與侵擾臺灣防空識別區的任務。(圖/新華社)

分析指出,這樣的銷售成績與軍用飛機本身沒有關係,中國軍工業研發與製造技術進步神速,許多仿自前蘇聯的軍機,在經過改進後,品質與技術都大幅超越原先產品。中國自行開發的殲-10C是目前解放軍相當引以爲傲的戰機,其技術指標與美、歐、俄的同級戰機並駕齊驅,但至今卻一架都還未成功出口,唯一算得上技術出口的是與巴基斯坦合作並在當地組裝的JF-17雷電(大陸稱梟龍)戰機。

戰機外銷受阻主要還是受制於外交。一度積極向中國靠攏的菲律賓總統杜特蒂原打算拉攏中國來與美國抗衡,但卻在南海問題上與菲律賓緊張關係升高,導致菲國2015年轉向購買韓國的FA-50戰機,而該款戰機又使用大量美製配備與組件,北京最終還是未能挖角成功,美國仍掌握與菲律賓的軍事關係。

菲律賓原本對購入中國殲-10C戰機表達興趣,但後來與中國在南海主權議題上發生嚴重分歧,轉而購入韓國製造的FA-50(圖)輕攻擊機(。(圖/推特@JanesINTEL)

菲律賓的狀況也能在其他中國的鄰邦身上看到。印度是俄羅斯戰機的長期客戶,與中國邊界糾紛愈來愈嚴重。越南與中國在南海上西沙羣島的主權爭端趨於惡化,馬來西亞和印尼也多次發生海上糾紛,這些國家在南海島礁主權問題上都有嚴重分歧,對中國保持警惕,不曾考慮購買中國的戰機。此外,中國與這些周邊國家還有經濟上的競爭關係,這些亞洲國家與中國一樣都是出口導向型經濟,他們購入中國戰機的合約並不能因此換取經貿上的利益,例如市場準入與技術轉讓,這使得軍火交易對買方較難有足夠的說服力。

戰機交易不只是外交、地緣政治與經濟問題,也是國際聯盟戰略問題,近幾年來很多國家與美國之間建立起武器零件供應鏈的合作關係,例如F-35戰機合作案,讓美國的盟友既是零件供應商,也是終端客戶,它不只可以因此降低成本,還能綁住買家,把軍工業與經濟、國際戰略打造成堅強的同盟關係。對於競爭者中國來說,要拆解這樣的關係是極爲困難。

中國與其周邊國家的緊張關係升高,領土主權糾紛與磨擦持續增加,在這樣的環境下很難建立堅實的外交或軍事合作關係,出售戰機當然就更加困難。(圖/解放軍報)

現在美國與中國又形成激烈的戰略競爭態勢,對抗的領域愈來愈大,在美方積極拉攏盟友加入其抗中陣營之際,北京還未提出新的外交政策。目前中國與其周邊國家的緊張關係升高,領土主權糾紛與磨擦持續增加,在這樣的環境下很難建立堅實的外交或軍事合作關係,出售戰機當然就更加困難了。就算戰機再怎麼優秀,沒有盟友購買,仍是無助於軍工業的發展,當然也就無法用軍工業來擴展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