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圍 大陸踩點第三島鏈

(圖/取自微博@軍網英文

日前,中國大陸導彈驅逐艦呼和浩特號率領的「161遠航訓練編隊」通過了太平洋第一、第二島鏈及國際換日線,進入西半球海域,到達太平洋第三島鏈。

第三島鏈北起阿拉斯加,經夏威夷,延伸經美屬一些太平洋島嶼,以及不久前才與中國建交的所羅門羣島共和國,直至澳洲紐西蘭。第三島鏈可視爲是美國本土在太平洋的最後一道防線

如果把整個太平洋比喻爲一個大棋盤,右側是美國,左側是中國,中間一大片「空」是太平洋。從1898年美西戰爭美國取得關島及控制菲律賓後,經過約半世紀佈局,美國勢力基本上囊括了整個太平洋:東起加州西至東亞,北自阿留申羣島,南迄澳、紐,形同美國「內海」。內海由西向東,有3條均爲南北走向的島鏈作爲防線,固若金湯。但,這是20世紀的棋盤大形勢

進入21世紀,棋盤左側的中國快速崛起,自然不能容忍家門口四海(黃、東、臺、南)一直被美國勢力所籠罩,美國機艦進出如入無人之境。隨着經濟、軍事實力茁壯,中國或將以如下戰略徹底扭轉棋局盤勢

一、作爲第一步,先突破美國在第一島鏈針對中國的地緣包圍。這一步,隨着近年中國機、艦的頻繁出入宮古巴士海峽,基本已經實現。

二、積極強化針對美軍在西太平洋「介入」能力的「反介入」或「區域拒阻」能力,將美軍推出第一、甚至第二島鏈。以吹填造島方勢強化三沙(西、中、南沙)攻防能力,夯實九段虛線,以及謀求兩岸統一。所有這一切,目的都再把「四海」打造成中國家門口的「護城河」,或中國的「內海」。

三、再進一步,嘗試將中國的白子「打入」一向爲美國勢力覆蓋的黑子大空,並設法在大空中「做活」。中國以各種方式強化與太平洋諸島關係,即屬此類作爲。此番中國「161遠航編隊」前進第二、第三島鏈,頗有爲今後中國核動力航母艦隊預先踩點的意味

1979年鄧小平登上當時中國第一艘自主設計建造的導彈驅逐艦時說,「有了這樣的導彈驅逐艦,中國就可以出洋了。」當時的中國海軍只是黃色海軍,連綠色(近海)海軍都稱不上,更甭說是藍色遠洋)海軍了,但中國已有重返海洋大國的雄心壯志了,因爲鄧小平又接着說,「在太平洋,中國人要有發言權。」

改革開放迅速厚積了中國國力,30年後,2008年底,中國新一代自主設計興建的3艘軍艦,沿着600年前鄭和艦隊的足跡,由南中國海印度洋,直達鄭和到過的索馬利亞

2012年,中共十八大的政治報告,清楚表達了「中國要發展成一個海洋強國」的決心。對中國而言,海洋強國的「海洋」,指的不只是印度洋,也包括太平洋、甚至北冰洋。有了這樣的瞭解,對習近平一再強調「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個大國」的話,就不意外了。同樣地,也可以對「161遠航編隊」遠達第三島鏈的意圖瞭然於胸了。(作者香港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