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兩岸和平 臺灣主流民意之所趨

社評

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8日率團前往大陸訪問,開展「交流對話、關懷民生」之行。首站先到上海,再轉赴武漢、北京及長江沿岸大城市,除與當地臺商、臺生及臺胞座談外,並將和國臺辦主任宋濤會面,也可能會見政協主席王滬寧。民進黨還是以「朝共」一詞嘲諷夏立言,但總統府與陸委會卻未置喙,蔡政府似有意放手讓國民黨走「和中」之路,兩岸能否春暖花開,夏立言此行任重道遠。

夏立言再赴陸 任重道遠

蔡英文總統在出席2023大陸臺商春節聯誼活動時曾表示,維持臺海和平穩定,是兩岸共同的責任,也是所有人的共同期待。推動疫後健康有序的交流,也是鞏固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她還重申,我方溝通的大門始終是敞開的,在理性、平等及相互尊重下,我們願意和北京當局展開對話,一起尋求雙方可接受、而且促進區域和平及穩定的可行之道。

大陸新任國臺辦主任宋濤1月2日發表首篇對臺政策講話,期許兩岸《攜手奮鬥、共創偉業》,接着在1月28日於廈門會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再次表示將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關愛、造福臺灣同胞,鼓勵和支持更多臺灣同胞參與到現代化建設、民族復興和祖國統一進程中來。

再看金門縣議會2月6日成立「跨黨派問政聯盟」及「無黨籍聯盟政團」,在縣長陳福海見證下,共同發表金門成爲「永久非軍事區」等4大宣言,期望金門從此遠離無情戰爭的夢魘,確保鄉親生命財產平安。這也是金門首次自行倡議成爲「永久非軍事區」的行動。

顯然兩岸和平已經成爲臺海新的主流聲音,「抗中保臺」隨着去年九合一選舉已遭到人民的唾棄,民進黨若不順着這條路走,該黨兩岸政策恐怕只會走入死衚衕。

其實,和平路線已經成爲臺灣的主流聲音,從幾個面向來觀察更可以清楚的認知,去年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大陸啓動空前規模的對臺軍演,臺海一度兵兇戰危,但大陸隨後發表對臺政策白皮書,強調和平統一方針不變。臺灣社會認知「避免戰爭」、「兩岸發展」最有利兩岸,這是最近兩岸走向和平之路的總體觀察。

再深入來看,原先被炒得沸沸揚揚的美國衆議院議長麥卡錫來臺訪問一事,根據剛從美國返臺的立法院長遊錫與駐美代表蕭美琴的說法,麥卡錫至今並無訪臺的具體計劃。經過去年裴洛西來臺引起的風暴,已經讓臺灣人民反感,臺美雙方這次對麥卡錫來訪與否,顯得更爲謹慎。

金門倡議 永久非軍事區

再從美中關係觀察,儘管所謂大陸「間諜氣球」侵入美國領空事件,導致原定訪問北京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推遲5日至6日的行程;但白宮發言人強調,布林肯並未取消訪問,而是另尋時機訪問中國。總統拜登在迴應記者時也表示,「間諜氣球」事件不會進一步削弱美中關係。

既然拜登都表態氣球事件不會影響美中關係,臺灣想要操作「親美抗中」的條件已經消失,大陸也不可能在今年繼續製造事件讓民進黨有操弄抗中的口實。美國國防部次長卡爾日前就表示,沒有跡象表明中國未來兩年內會攻打臺灣。這是否定先前美國空軍機動司令部司令米尼漢,在一份備忘錄中預測美國將在2025年因臺灣與中國開戰的說法。

美中臺關係日趨緊張,但各方都往和平的方向在走,俄烏戰爭沒完沒了,東亞一旦爆發衝突,代價不是任何一方所能承受。當土耳其、敘利亞發生7.8級大地震之後,聯合國立即啓動全球救援行動,臺灣也出動兩波救難人員到災區參與救災。臺北燈會更在臺北101雙副燈上,特別打上祈福燈光及字卡,爲土耳其祈求平安。

天涯若比鄰,這句古老話語永遠不會過時,何況兩岸近在咫尺,更沒有宣揚戰爭的空間,這也是去年九合一地方選舉期間會出現選民「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的原因。民進黨受到教訓,副總統賴清德在第一時間就把民進黨的「抗中保臺」口號改稱「和平保臺」。

和平路線已經成爲兩岸的主流聲音,民進黨再怎麼批評夏立言大陸行是「朝共」,也引不起民衆的抗中情緒。民進黨返回和平的主流路線,纔是自救的最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