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美日大陸對臺疫苗策略比較

社評

臺灣自購的莫德納疫苗第3批共41萬劑,即將運抵。至7月,自購及美國、日本的捐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可掌握626.5萬劑疫苗;鴻海、臺積電購買BNT疫苗的法律文件也已備齊,開始與德國原廠代理商上海復星洽談,慈濟準備捐贈500萬劑疫苗,也獲得蔡英文總統正面迴應,應有機會進入採購的行政與法律程序,民進黨政府的「疫苗危機」可望暫時紓解。

政策邏輯vs.戰略邏輯

民進黨政府能擺脫這場疫苗風暴基本上應歸功美、日在關鍵時刻出手救援日方在6月初贈送124萬AZ疫苗,後來又追加贈送100萬劑,預計7月可運抵,美方一開始認爲不需要捐贈,發現苗頭不對,立即宣佈捐贈75萬劑莫德納疫苗,很快又追加到250萬劑,並劍及履及運抵臺灣。復星代理的BNT疫苗不是捐贈,即使順利運抵,臺灣至少已先獲得美、日無償提供約500萬劑。俗話說「久旱逢甘霖」,臺灣民衆在獲得美、日捐贈後,會把陸方打開BNT疫苗方便之門當做「甘霖」嗎?顯然不會!

回顧大陸對臺灣這場「疫苗危機」的反應和措施,基本上仍沿襲對臺政策的傳統模式:一來廣泛動員官方、民間和媒體臺方提出援助意願,歡迎臺胞登陸施打國藥科興陸制疫苗,並支持上海復星向臺灣供應疫苗,BNT疫苗入臺僵局因而出現轉機。但對「政治面」的堅持毫不放軟,對蔡政府及海陸兩會保持距離,對民進黨的「政治動作」嚴密監視並隨時反制,對美、日援助臺灣防疫,不忘批判臺方「以疫謀獨」。

比起陸方根據「政策邏輯」照表操課,在防疫問題上對蔡政府持續出招,美、日兩國評估、應對臺灣疫情,則以「戰略邏輯」出發,以「特事特辦」方式操作,並能精準抓住決策時間點,並透過媒體對臺灣民衆產生最大影響力。

其中一個最關鍵的細節,就是5月底在全臺陷入疫苗恐慌,民怨最沸騰之際,美國爲何能夠當機立斷收回美國在臺協會(AIT)處長酈英傑「臺灣疫情並不嚴重,華府不急於提供疫苗」的說法,劇情逆轉如此決斷,連美國網民質問「臺灣是富裕國家,美國爲何大手筆捐贈」。背後可能是美方主動,也可能是蔡政府緊急求援,無論美方或臺方主動,美國能迅速、果斷、超規援助,都代表美方的決策能力,及對美中臺情勢做出的戰略判斷。

漸進治理vs危機干預

據媒體透露,美方對臺灣疫情發展高度關切,很快就敏感察覺,民進黨政府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執政危機,社會可能出現一面倒向大陸求援的民意氛圍,可能對美臺戰略格局產生不利影響,因而做出「超標準」的疫苗分配安排,並與日方協調採取一致行動。換言之,此次美、日疫苗援臺行動,是一次意在遏制北京對臺影響的政治性戰略性部署,也是一次成功的「危機干預」。

這就是大陸對臺難題所在。大陸透過長期的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建立了兩岸緊密的經濟與社會連結,臺灣對大陸出口依賴度愈來愈高,同時也吸引許多臺灣民衆赴陸生活、發展。這個過程可以用大陸涉臺學者劉國深所創造的「漸進治理」概念加以形容

此次大陸在因應臺灣本土疫情的做法,也是按照「漸進治理」的思維,讓居住在大陸的臺灣人優先施打,併爲臺灣民衆到大陸施打提供便利,但仍堅持依規隔離滿14或21天,才能免費接種。單以防疫優先角度看,堅持隔離當然是對的,也能夠吸引部分民衆飛到大陸打疫苗,但依據「漸進治理」思維制定的政策,只對「同溫層」有效,和美、日「危機干預」概念下制定對策的效果相比,顯然遜色

相較「漸進治理」屬於消極應對性質,「危機干預」則能觸及要害,迅速解決問題。當然,最關鍵的原因還是民進黨執政的現實,大陸任何善意都可能遭到扭曲,對美、日救援卻綠燈大開。但大陸應可深思,如何憑藉兩岸文化連結與強大的國力突破障礙。美、日從戰略邏輯謀畫如何援助蔡政府抗疫,大陸更應從對臺大戰略層次出發,在爭取臺灣民心的競爭中搶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