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上合峰會習普會的大戰略

旺報社評

將近3年未曾邁出國門的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開始出訪,首先展開中亞之旅,參加上海合作組織高峰會、與俄羅斯總統普丁會面,當屬重頭戲。特別是後者,當俄烏戰事陷入僵局、臺海風波不斷,兩人是否抱團取暖提高戰略合作關係,甚至北京轉向公開支持俄羅斯換取中共武統臺灣的籌碼,各界拭目以待。

歐亞陸權大國背靠背

自從2月初習普二人在北京冬季奧運期間會面後,已經過去大半年。這段期間爆發了俄烏戰爭,裴洛西訪臺促動大陸對臺大規模軍演,中美關係急遽惡化,世局的重大變化讓人恍若隔世。兩人此時會面,對中俄關系與美中俄三角戰略博弈大局,具有重大意義。

俄烏戰事陷入長期化,勝負難料,但最近烏克蘭在軍事上大有斬獲;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不甩北京的抗議堅持訪臺,兩岸關係陷入高度緊張,美國國會又火上添油,正在審議《臺灣政策法》,給中美臺三邊增加更大的變數。這些發展讓中俄兩國領導人都面臨巨大的壓力,這壓力當然是來自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但若說中俄就會組建軍事同盟,中共放棄中立全力給予俄國軍事支援,甚至趁機出兵臺灣,都言過其實,不瞭解大國政治的全景思考。

兩人在上合組織烏茲別克峰會的會面,凸顯兩國平等的地位,沒有誰向誰求援的問題,也表示兩國特別是俄羅斯突破孤立,展現國際政治經濟實力的機會。這次峰會也標誌普丁面對西方制裁,將加快俄國轉向亞洲的進程;對北京來說也是亞歐大陸整合的一大步。歐亞兩大陸權國家的合作,纔是對抗美國東西雙向遏制的後盾,也就是所謂「背靠背」關係的實踐。

上海合作組織原先是2001年中俄兩國結合中亞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四國成立的國際組織,宗旨在打擊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和分裂主義。後來陸續加入巴基斯坦、印度與伊朗,目前有蒙古、白俄羅斯、阿富汗3個觀察會員國及9個對話夥伴,分別是亞美尼亞、亞塞拜然、柬埔寨、尼泊爾、斯里蘭卡、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卡達。成員國總面積約爲3600萬平方公里,約爲亞歐大陸總面積的3/5,人口約34億,約爲世界總人口的43%。

以經合取代軍事同盟

隨着成員的擴大,該組織將不會僅聚焦中亞地區的穩定問題,而將朝向歐亞非安全與經貿合作發展。但是若說朝向克里姆林宮外交事務顧問烏沙科夫(Yuri Ushakov)所說的「上海合作組織爲以西方爲導向的國際結構提供了一個真正的替代方案」,就言之過早。從印度爲成員國就可以理解,上合組織不是與北約對抗的軍事同盟,更不是意識形態上反民主、反西方國家的結盟。

習普會談中,普丁讚賞中方在烏克蘭危機中的平衡立場,也對西方在臺海議題上的挑釁行爲提出譴責。習近平則指出願意和俄國共同發揮大國作用,爲混亂的世界局勢注入穩定性與積極性。兩人不可避免觸及烏克蘭與臺灣相關議題,但在對外發言上,仍表現出中俄大國之間平等尊重的風範。

無論進行中的烏克蘭戰爭或惡化中的臺海危機,作爲大國都知道不能將命運寄託在他人之手。俄國希望得到北京的支持,但未低聲求援,因爲會使這兩國地位失衡。北京一方面顧全俄國顏面,只在經濟上協助;另方面也可以避開得罪西方與烏克蘭,保持靈活性。不過從習普會前兩國海軍聯合巡航,行動已說明一切。

觀察習普會不能只看烏克蘭與臺海議題,俄烏戰爭已經改變世界格局,特別是非西方國家對中俄兩國的態度。美國國際關係學者奈伊認爲,新冷戰難以形成的原因,其中之一是經濟全球化後已不同於當年美蘇經濟的脫鉤;此外,也沒有出現華沙公約組織這樣的軍事同盟與北約組織對抗。

中國仍然希望避免新冷戰,但不能不預作準備,北京的策略是以區域安全對抗全球霸權、以經貿合作來取代軍事同盟,這是鄉村包圍城市的國際版,看來普丁也認同此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