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一帶一路與香料之路可良性競爭

社評

美國、印度、沙烏地阿拉伯與歐盟等國家,在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場邊簽署諒解備忘錄,宣佈投資建設「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IMEC),規畫以鐵路與海運網路,連接歐洲、中東和印度,形成跨地區運輸網路。一些地緣政治專家解讀,這條現代「香料之路」的目的,在與大陸的「一帶一路」相對抗。

全球基建投資需求巨大

從戰略競爭角度,美國是在模仿大陸,透過大型經濟走廊建設,提升在歐亞大陸的影響力,並企圖將大陸排擠出去。近年美國在中東地區一連串戰略收縮,尤其從阿富汗撤軍,極爲狼狽,削弱了其在中東的傳統地位。相比之下,大陸近年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深化了與中東國家的務實合作。更重要的是,大陸通過外交斡旋,促成沙伊和解,推動了中東地區的和解浪潮。大陸在中東地區的努力成果,刺激美國結合印度對抗「一帶一路」。

客觀而言,IMEC能否真正落地,尚存在不確定性。第一,所經過的地區,地緣政治矛盾複雜,能否順利協調各方利益、共同推進建設,是難度頗高的挑戰。第二,專案資金來源不明確。資料顯示,美國在2022年對全球基建的投資僅有600萬美元。此外,美國國債屢創新高,目前已逾32兆美元。美國對其國內的基建投資尚且捉襟見肘,如何進行大規模海外投資,的確要打上問號。第三,美國產業「脫實向虛」多年,基建能力退化。國內近年屢屢發生列車脫軌事故,卻難以解決。面對IMEC建設規模大、週期長的基建計劃,能否擔起「領頭羊」的重任,需要後續進一步觀察。

去年的G7峰會上,美國宣佈啓動「全球基礎設施投資夥伴關係」(PGII)框架,IMEC在廣義上是該框架的一部分。去年9月,布魯金斯學會在一篇文章中分析對比了PGII和「一帶一路」倡議。文章稱,「一帶一路」籌集的投資規模高於PGII,而後者許諾的投資額也面臨不確定風險。與此同時,「一帶一路」倡議則在不斷優化升級。

大陸海外建設受到認可

大陸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已走過十年曆程。在推進過程中,引發西方媒體不少質疑,比如近期圍繞義大利是否退出「一帶一路」倡議的爭論等。但無可否認的是,大陸在這十年積累了豐富的海外項目建設經驗,成爲廣受認可的先進、安全、高性價比的基建合作伙伴,在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及地區獲得獨特影響力,很難在短期內被排擠出局。

去年年底,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召開,雙方一致同意全力構建面向新時代的中阿命運共同體,未來將圍繞「八大共同行動」,在人工智慧、綠色低碳等領域開展務實合作,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這意味着,大陸與中東地區圍繞「一帶一路」倡議,不只是推進在基建領域的合作,而是在此基礎上,展開更具前瞻性的發展合作專案。

全球貿易成長低於全球經濟,與逆全球化所造成的貿易碎片化密切相關。牛津研究院發佈的報告顯示,到2040年全球基建投資需求將達到94兆美元。爲了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使各國民衆能夠普遍獲得飲用水和電力,全球還需要增加3.5兆美元的基建投資。面對全球基建投資需求,中美兩國可以良性競爭,共同促進全球基建投資效率的提升。對抗式的博弈只會加劇地緣緊張形勢,割裂全球貿易的流通,不利於全球經濟的復甦。

IMF總裁喬治艾娃針對IMEC計劃表態,認爲應秉持世界經濟一體化精神,不要具有排他性。全球都需要推動基礎建設,各國合作的空間廣闊,各類相關倡議並無相互抗衡或彼此取代的問題。中美應以互補而非替代的心態,展開全球基建領域的合作,將是不願「選邊站」發展中國家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