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遊激活鄉村“沉寂資源”

——湖南湘西州探索文化和旅遊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發展新路徑

李萱

湘西,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理念的地區,是觀察中國鄉村“千年跨越”的窗口。從地瘠民貧到步入小康,勤勞質樸的山區人民蹚出了一條脫貧之路。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湘西州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和鄉土文化遺產資源優勢,通過建立健全常態化工作機制,培育鄉村文化和旅遊人才,激發社會資本活力,着力促進文化、旅遊與農業、工業、體育、教育等相關領域深度融合,有效推動了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改善了鄉村人居環境,有效保護了鄉村歷史文脈,提升了鄉風文明程度。如今,以“神秘湘西”爲品牌的文化和旅遊業已成爲湘西州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動力。

堅持保護性開發,文化軟實力成爲鄉村全面振興硬支撐

湘西州作爲湖南省唯一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擁有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世界文化遺產老司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古城、1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項目、2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78箇中國傳統村落、41箇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這些文化資源猶如散佈在湘西大地上的明珠,成爲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依託。近年來,湘西州通過保護性開發,激活鄉土文化遺產,喚醒鄉村“沉寂資源”,讓它們實現了從“藏在深山人未識”到“一舉成名天下知”的跨越,文化軟實力成爲了鄉村全面振興硬支撐。

一是建章立制,加強區域性整體保護。在發展鄉村旅遊過程中,湘西州系統挖掘整理村落非遺資源,實行整體性保護,注重保護性開發,堅持原生態、鄉土味、民族性,最大程度維持村莊原始風貌。相繼制定《關於加強古城古鎮古村保護與利用工作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的若干規定》等政策文件,科學編制裡耶遺址、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舊址、四方城等30處國保省保單位整體性保護與利用規劃,頒佈實施了浦市古鎮、裡耶古鎮、老司城遺址、芙蓉鎮等文物遺址保護條例,爲文物保護提供了堅實法律和制度保障,全員參與、全民保護文化遺存的氛圍日益濃厚。

二是旅遊帶動,活態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鳳凰苗寨,現場體驗民族服飾製作流程,看大師展示苗繡、銀器打造等工藝;走進土家族古村寨惹巴拉,探訪古油坊、篾匠鋪,觀看茅古斯舞……湘西州擁有非遺項目10大門類3200多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項目苗族趕秋和土家族擺手舞、苗族鼓舞、辰河高腔等獨具特色。推動“非遺+旅遊”融合發展,舍巴日、“四月八”、苗族趕秋、乾州春會等傳統節慶活動進入景區,《芙蓉花開·畢茲卡的狂歡》《鳳凰樣子》等旅遊演藝廣受好評。非遺館、非遺工坊成爲新的網紅打卡地,遊客們通過非遺傳承人的教學,現場瞭解體驗非遺技藝。在景區,大量非遺通過旅遊帶動成功“破圈”,從“展品”變成“產品”,走出深山,“飛人尋常百姓家”。

三是打通市場,“老手藝”變爲增收“新產業”。湘西州搭建了系列旅遊富農平臺,出臺免租金、免費培訓、銷售兜底等幫扶政策,鼓勵村民創業興業。“合作社(公司)+作坊”發展模式讓“家庭式小作坊”變爲“家門口工廠”。“讓媽媽回家”公益項目直接幫扶脫貧戶1272人,間接帶動3000餘人從事相關產業,300餘位“媽媽”返鄉就業,年均增收1萬元以上。目前,全州有非遺工坊14家、生產性保護基地22個,直接從事非遺商品研發、生產、銷售的企業500餘家,從業人員10萬餘人。“花開飾錦”銀飾、“花開芙蓉”、“秦一刀”、“銅頭紙鎮”等50餘類文創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擦亮“神秘湘西”文旅品牌,激活鄉村全面振興新動能

經過多年深耕,“神秘湘西”已經成爲叫得響的文化和旅遊品牌。在湘西,風凰古城、芙蓉鎮等旅遊目的地名揚海內外;獨樹一幟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悠久厚重的紅色文化,通過文化產業和旅遊業賦能展現給更多遊客。在此過程中,湘西州也在不斷破除人才資源匱乏、市場動力不足等困境,引育文旅人才,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鄉村旅遊,讓更多農民實現就業增收,讓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

一是引育文旅人才,打造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生力軍。湘西州從體制機制建設入手,通過實施“武陵人才行動計劃”,引育30名以上高級旅遊管理人才,100名以上文化領域傑出人才,100名以上旅遊企業管理人才,2000名以上優秀導遊、講解員,用好專家工作站、“揭榜掛帥”等引才平臺,拓寬引才渠道。探索實施“農村職業經理人”等制度,引導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工藝美術師、民間藝人等投入鄉村建設。深化與省內外高校人才合作,累計開辦文化和旅遊技能培訓班2300餘期。實施“鄉村育才聚才行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打造基層人才隊伍。加強政策支持,如探索建立了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帶徒補貼制度,建立“國家+省級+州級”傳承梯隊28個。

二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助力鄉村旅遊開發建設。湘西州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力量,突出體制機制創新,吸納社會資本積極參與鄉村旅遊開發建設,走出了一條“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的發展路子。如龍山縣八面山景區打造了滑翔傘、帳篷營地、房車部落等網紅業態,八面山景區旅遊開發公司的員工90%是當地村民,景區與當地7個村集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每年給各村集體固定分紅4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250個以上。又如湘西山谷居民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了4家民族工藝合作社和3個苗繡基地,帶動下游產業鏈企業12家,吸納就業3000餘人,年產值達8000萬元。美麗湘西讓這裡的人民得到了真正的實惠,50多萬人吃上“旅遊飯”、過上新生活。

三是強化景區輻射帶動,行程鄉村旅遊發展新格局。湘西州依託鳳凰古城、芙蓉鎮、裡耶古鎮、矮寨大橋等四大景區,規劃設計了神秘苗鄉、土家探源兩條精品旅遊線路。目前,四大景區已輻射帶動113個村發展旅遊,鄉村旅遊集聚區初步形成。同時注重景村融合發展,推進300個傳統特色村寨保護開發,改造傳統民居3.7萬棟,打造了1500餘家特色民宿,實現了“景在村中,村因景美”。芙蓉鎮、裡耶鎮、邊城鎮、山江鎮、苗兒灘鎮等一批湖湘風情旅遊小鎮讓更多遊客走進鄉村、體驗鄉味、記住鄉愁。創新推出旅拍、鳳凰古城磁浮觀光、“湘見·沱江”、“邊城”、矮寨大橋雲端漫步、峽谷星空、老司城土司大營高空單車、高空滑索等新業態新產品,有效滿足了遊客的多元化需求。

四是深化產業融合,發揮綜合帶動效應。湘西州做好“旅遊+”和“+旅遊”文章,推進農旅、茶旅、工旅融合,持續放大“一業興帶動百業旺百姓富”的綜合效應,實現了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勞作變體驗。保靖呂洞山黃金茶海、永順萬畝獼猴桃園、瀘溪獅子山千畝葡萄園等一批觀光農業園區,以及古丈毛尖茶、湘西臘肉、龍山百合等農產品,飽含着濃濃“湘”味。稻花魚節、椪柑節、葡萄節等富有特色的“農文旅”節日深受遊客喜愛。從“茶葉莊園”到“茶旅景區”,從“山林經濟”到“生活體驗”,茶景觀、茶文化、茶工藝、茶產品等充分融入旅遊吃、住、行、遊、購、娛各環節,茶旅融合展現較大潛力。酒鬼酒生態文化園開拓了工業旅遊發展新路徑。

涵育文明鄉風,展現了新時代羣衆精神文化生活新風貌

湘西州堅持文化惠民,推動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鄉村文化,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揚了文明鄉風,不斷將文化軟實力轉化爲鄉村振興驅動力。

一是實施夯基工程,大力建設公共文化陣地。公共文化陣地是展示文化建設成果、開展羣衆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湘西州加大公共文化陣地建設力度,將其打造成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明鄉風的重要平臺。深入實施“門前十小”工程,建成州、縣、鄉鎮、村(社)四級公共文化場館體系。積極開展公共文化品牌創建行動,涌現出一批叫得響、有亮點的基層文化陣地。鳳凰縣山江鎮、吉首市矮寨鎮坪朗村、永順縣靈溪鎮雙鳳村等九個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獲評湖南省“最美瀟湘文化陣地”。

二是提升服務效能,不斷滿足羣衆精神文化需求。隨着時代發展,如何更好滿足鄉村羣衆精神文化需求成爲重要課題。爲改變文化氛圍不濃、文化活動匱乏的現狀,湘西州抓實文化惠民培訓,開展公共文化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文化志願服務百千萬惠民工程,組織文化志願者深入基層開展廣場舞、擺手舞、苗鼓舞、儺舞、踏虎鑿花等文化惠民培訓共50萬人次,培養了大量羣衆文藝骨幹,“公共文化進村入戶·戲曲進鄉村”等系列活動將文化盛宴送到羣衆家門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水平持續提高,切實滿足羣衆精神文化需求。2020年以來,湘西州完成送戲下鄉2000多次,覆蓋全州115個鄉鎮。

三是培育鄉風文明,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湘西州深入開展“鄉風文明鑄魂”行動,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紅色教育走進鄉村,營造學習紅色文化的良好氛圍,激勵羣衆銘記歷史、感恩奮進,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力量。推進以城帶鄉、州縣同步、城鄉一體文明創建活動,全州累計創建州級以上文明村鎮240個、文明單位325個、文明校園88所。廣泛開展文明風景旅遊區、文明餐飲示範店創建活動,着力提升優質服務。爲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湘西州突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點,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工程,推進美麗鄉村示範創建行動,打造串點連線成片的美麗鄉村羣,展示湘西生態之美、文化之美、產業之美、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