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在都會燈火映照下“煥新”——記“文化中國行”杭嘉湖紹之旅

(原標題:文化遺產在都會燈火映照下“煥新”——記“文化中國行”杭嘉湖紹之旅)

杭州、嘉興、湖州、紹興,四座城市共同組成了2023年獲批的國家級杭州都市圈。在象徵着新銳與現代的都會燈火映照之下,“煙雨江南”不曾褪色;在密集路網與繁榮工廠之間點綴的古街和古鎮,韻味悠長。

得益於保護和發展,文化遺產不曾迷失於大都會的車水馬龍,老街區、古建築、傳統技藝也給城市增添了底蘊和光彩。

科學規劃、新技術保護、創新傳承,杭州都市圈共同編寫出“文脈密碼”。

科學規劃,街巷風貌韻味長

今天的紹興古城,保留着宋代以來發展形成的城市格局。

自然“生長”的中古街道、縱橫交錯的天然河網,能否與理性牽引的現代城市規劃相得益彰?紹興給出的回答是:可以!

倉橋直街位於紹興古城西部,靠近城市主幹道。紹興堅持保護爲主的理念,按照“最小干預”原則,最大程度保留了該街區的歷史原貌。

相關負責人介紹,2001年倉橋直街保護修繕工程啓動以來,紹興高度強調系統完整的保護理念,古城要保留下來的不只是道路網絡和老建築,還有景觀環境和街區風貌。

和科學規劃同步實施的,是現代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在這個過程中,技術發揮着不容小視的作用。2021年起,紹興實施了“智慧消防”系統建設,改造了包括倉橋直街在內的街區老舊民房電氣線路17萬米,建設消防救援站3個,增設智慧用電設備1500套、獨立式煙霧傳感器5000個。

“自運行以來,系統發出預警3421次,系統安裝區域未發生一起成災火災事故。”相關負責人說。

在嘉興西塘古鎮,管理者也用上了現代化治理系統,以防備火災這一古街區的“重量級殺手”。西塘在景區內設置了多個消防站,並配有消防艇;所有商戶都配備滅火器,每條街巷都有消防栓,景區公共通道等地都配有智能煙霧報警系統。

科學的規劃和治理技術,讓“老街坊”和“新都市”得以同臺共舞。

技術賦能,古蹟綻放新光彩

在湖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副所長汪晶看來,近年來出現的新材料爲文保工作者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秉持“修舊如舊”的原則,2018年以前,文保工作者主要使用傳統工藝修復建築,例如湖州小西街歷史街區就是全部用傳統工藝修復的。2019年以來,新金屬材料、新塗料的出現,爲文物修復工作“解鎖”了新的可能性。

“基於‘修舊如舊’和‘最小干預’兩大原則,我們可以使用新材料加固傳統建築,而不是按照古法對某些建材進行整體更換。這樣成本降低了,工程更可靠了,古建築裡保留的原有材料也更多了。”汪晶說。

對文保工作者來說,另一項堪稱“福音”的技術是對不可移動文物狀態的實時監測。依靠傳感器和軟件,文保工作者可以實時掌握文物及其周邊環境的各項參數。以湖州的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潘公橋爲例,文保工作者可以隨時查看橋樑的應力結構、位移、沉降水平等各項數據,瞭解橋樑狀態,以便及時進行維護或響應突發狀況。

“在‘百河千橋’的江南水鄉,憑藉這樣的技術,我們才能更好掌握衆多古橋樑的狀況,從而做好保護工作。可貴的是,在文保工作者的努力下,今天很多古橋仍然保持着通船、通人的實用功能。”汪晶說。

創新引領,非遺傳承向未來

在杭州清河坊歷史街區,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銅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朱炳仁打造了一座“江南銅屋”。2006年鑄造常州天寧寺寶塔時,朱炳仁意外探索出了熔銅技術,不借助模具也可以控制銅液的形狀,進而製作出千變萬化的銅藝作品。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遺產”二字來自歷史,但它的隱喻卻面向未來。

在紹興,古法生產醬油的核心環節是露天晾曬,這一流程是產生獨特風味的關鍵。但是受限於時代條件,古人生產的醬油無法滿足今天的衛生標準。要把古法的精髓保留下來,又要適應現代標準,乃至創造更佳風味,怎麼辦?

紹興醬油傳統釀造技藝非遺傳承人,仁昌醬園副總經理、技術總監滕軍康告訴記者,技術創新正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依靠不鏽鋼材料特製的細密保護網,就能有效隔離飛蟲等污染源;再用高分子過濾膜篩除雜質和微生物,滿足標準的古法醬油就生產出來了。

“非遺的可持續發展,依靠的是接力傳承、開拓創新。”滕軍康說。

對文化遺產來說,創新,纔是歷史與未來之間最堅實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