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從人文品牌到人文商品

德國名主廚穆勒私訪「有春茶館」,對於簡單一個春字,涵蓋臺灣多元屬性很有感觸。圖/摘自有春茶館官網

德國名主廚、世界廚師協會亞州區教育總監安德烈.穆勒(Andreas Muller),在2024年初私訪臺中知名的古早味餐館「有春茶館」。穆勒對有春的CIS『春』字,倍感興趣。

有春董事長陳沛瀅對穆勒解說,春字上方的「人」,代表疼惜也真愛臺灣這塊土地的人們;「三」字則繪成山與水的字型,代表臺灣擁有好山、好水等好環境。至於,春下方的「日」字,設計成嘴的型式,代表有春提供「吃」本土古早味美食,也「說」本土文化之美的意思。

穆勒對於簡單一個春字,涵蓋了臺灣美好環境,以及臺灣人吃古早味的念舊情誼,並用口碑散播本土美食等多元屬性很有感觸。他評論說,「這是很特別的人文美學設計」。他也現場品嚐用竹籃裝盛的蘿蔔糕等米食,對有春茶館在視覺上呈現古早的食器之外,同時,傳承早年的味覺等人文型態,十分激賞。

世界名廚穆勒私訪有春茶館,有如下意涵:

其一,穆勒與陳沛瀅對「春」字的CIS做意見交流,是專家與專家互動的人文行爲;對「春」字示現臺灣古早味的特質,凸顯品牌的主軸意象,則是人文品牌。其二,有春用竹籃裝盛古早味蘿蔔糕等米食,並散發手工研製的傳統米食口味等,統稱爲人文商品。

再看看另一個「阿聰師芋頭酥」的故事:

臺中大甲被尊稱臺灣芋頭酥之父的阿聰師,他的芋頭酥曾是總統府國宴中被欽點的糕餅。何能躍上國宴桌呢?長年來,阿聰師說服農友栽種高品質芋頭,再依承諾用高價收購做爲原料,如此重視食品最源頭的原料品質,並採類似保證價格予以收購,這是人文品牌。在女兒吳佩娜的設計思考下,爲堅持品牌信譽不墜,不斷創新品項與美學包裝,於是,人文商品產生。

如同有春茶館的米食製品一樣,均是本土古早食材,加上無歇止地提升品質,並附加美學的設計元素,那麼,品牌的人文形象,自然生成。

正值臺灣餐飲等產業嚴峻之際,值得創業者省思的是:最起始的創業思維,務請融入高質量的原料,繼之,創新品項內涵與附加美學等設計考量,並不吝於分享利潤給社會弱勢者。這一系列的正向循環,取決於創業者最原始的利他也利己的思維。請相信,這是有利產業的人文思維,也是產業價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