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海洋保護迫在眉睫

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英文學術期刊《SCIENCE》9/30的一篇文章指出,過去30年來,北極地區的海冰已迅速地流失,因此增加了二氧化碳吸收,加速海洋酸化的速度,造成北極海酸化的速度比大西洋、太平洋、印度、南極快了3到4倍。此一研究,說明工業化後,海洋因爲人類過渡追求物慾,高度密集地發展工業,並且大量使用媒、石油等造成污染的燃料,使得二氧化碳濃度急劇增加,造就地球上的海洋吸收大氣中三分之一的二氧化碳,形成了海洋快速酸化。

珊瑚因氣候變化產生影響

氣候變遷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可說是影響甚深,海冰的融化除了推動了二氧化碳吸收外,還會稀釋或降低海水的鹼度,從而降低海水的緩衝能力和抗酸化的能力,這對海洋生物羣造成莫大影響。因爲海洋中的生物爲了能夠生存,被迫必須遠離逐漸升溫或日易酸化的原棲息地,遷移到較寒冷的水域,或是往更深更穩定的海域,路徑與活動範圍都因爲環境的改變而改變,這些生物的遷移,除了會衝擊到原有的自然生態外,也嚴重影響到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

像是珊瑚、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屬於海洋鈣化動物,它們需要碳酸根離子來建造外殼和骨骼,但是海洋酸化會減少建構骨骼或外殼所需的碳酸根離子。尤其是珊瑚,是地球上最多樣化的生態系統之一,也是整個海洋中重要的一環,它提供了海洋魚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但珊瑚對於其生長環境是非常敏感的,海洋的酸化及暖化,直接影響與共生藻的關係。當珊瑚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時,與它共生的蟲黃藻會因爲環境的變化,逐漸離開珊瑚體內,留下透明的珊瑚蟲與骨骼,形成了珊瑚產生白化現象。這種現象,已成爲海洋溫度持續上升和酸化帶來的最明顯和最具破壞性的指標性。

沒有颱風是好事?

今年至目前爲止,已生成13個颱風,但颱風中心都未登陸臺灣,正當大家對於今年無颱風未造成農作物有太大損失之虞,然透過美國國家海洋暨太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的珊瑚礁衛星監測系統顯示,在臺灣南部的周圍海域的珊瑚礁生態系發現有白化現象,並將其提升到警報等級2(Alert Level 2),提醒大家的注意。

甚至,臺東杉原灣海水浴場潮間帶的珊瑚,亦出現白化現象,基於這二種跡象,專家認爲天氣太熱,以及連續2年沒有颱風來襲、海水溫度變高、人爲踩踏或出現新污染源等外因性,進而造成珊瑚白化,導致珊瑚死亡,嚴重影響到臺灣珊瑚礁以及周邊的海洋生態。

恢復臺灣海洋的生機

臺灣是一個海島國家,四面環海,所以周圍的生物也特別的多樣性,造就許多生物生活在這多樣性的海洋中,也因爲這樣的特質,氣候免不了會受到海洋溫度的控制。所以,長期生活在臺灣的居民更要了解海洋溫度對整個氣候變遷的重要性。爲了海洋資源的永續經營,不管是因工業造成的危害或者是人爲性的破壞,針對珊瑚白化或是生物棲息地消失,在在提醒着仰賴它們生存的人民、企業甚至是整個經濟面,海洋和沿海生態系與氣候相關的微妙變化正一步步影響着國家的海洋生物資源。

全球暖化、海洋酸化不再是一個遙遠的議題,大家不應無視它的問題。必須喚醍大家重新對海洋的重視,來認識它及保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