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樹的眼淚

布農族射耳祭舉辦抓豬,參賽隊伍使勁全力奮戰。(黃力勉攝)

上週到臺東出差採訪3天,走訪臺東延平鄉桃源國小與太麻里的原住民部落,看見偏鄉地區原住民文化在現代文明入侵下,一點一滴留失的無奈與掙扎。桃源國小校長鄭漢文說得坦白,他說,原住民文化具有豐富的大自然智慧,但西方文化與漢化,在制度與結構上,徹底的弱化原住民,更嚴重的是,社會不尊重原住民文化,破壞了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共生。

鄭漢文校長已在桃源國小服務5年,全校有86位學生,幾乎全是布農族,他之前曾在蘭嶼待過,對原住民文化有非常精細的認識與見解。談到原住民小朋友的學習落差,他說,原住民小朋友在現有教育體制下,不但無法承接老祖先的傳統文化,對西方教育的領悟也較差,形成兩頭落空,這就是制度上造成的弱勢。

他舉例說,曾經有位數學老師很灰心的向他泣訴,說是真的教不下去,因爲班上小孩怎麼教就是不會,老師教「5比2多多少?」小朋友就是不懂第一個「多」是什麼意思?因爲在原住民的認知內,沒有「多」這個字,小朋友必需先了解什麼是「多」?

好不容易,讓小朋友瞭解什麼是「多」,結果他們又將2個「多」連在一塊,「多多」在孩子的認知中,不就是「養樂多」嗎?怎麼會是數學題目?於是老師換個方向教,「2比5少多少?」2個「少」中間夾1個「多」,孩子完全無法理解,數學還沒教,光是解釋「多」與「少」,老師就快崩潰。

鄭漢文說,並不是原住民孩子特別笨,而是他們的本能不在此,教育體制並沒有考量他們的本能,要求原住民孩子與都市小孩學習同樣教材,未能因地制宜,原住民孩子當然成弱勢的一羣。

和原住民接觸愈久,愈能體會原住民文化豐富的深層內涵。林務局在全臺山區大量造林,但效果有限,鄭漢文說,原住民老祖先雖然砍伐樹木,但懂得讓樹林生生不息,交代子孫砍樹後「不要讓天神看見樹的眼淚」,因此要用一塊石頭壓在樹的年輪上。

其實,用石頭壓樹就是要讓樹生生不息。樹木砍伐後,如果任其日曬,年輪將乾涸死亡,原住民老祖先以「不要讓天神看見樹的眼淚」爲由,在年輪上壓石頭,可以保持年輪溼潤,1、2年後即會長出全新側芽,樹林當然生生不息。鄭漢文說,原住民老祖先的種種傳說,和現今諸多科學理論相符,但他們將大自然循環生活化、唯美化與生命化,不是冷冰冰,生硬的說教。

原住民擅長砍伐樹木,以木柴生火煮食取暖,有了瓦斯後,雖然方便,但木柴生火的溫暖不見了。鄭漢文說,木柴之火,不僅可以煮食,更可以凝聚人心,天冷時,全家人會圍在燃燒中的木柴邊取暖,但沒有人會開瓦斯爐取暖,同樣是火,一個有生命,一個卻冰冷。

原住民的弱勢,是漢人強制下的結果,尊重各族羣,平等看待原住民文化之美,維持與大自然和諧共生,身爲漢人的我們,要更謙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