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性平事件民進黨放的惡火

(圖/本報系資料照)

臺版「#Me Too」運動持續發燒,從一開始的民進黨黨內性騷擾延伸到各行各業。在人們感嘆「天下烏鴉一般黑」的同時,事件的討論可能有陷入扁平化及一般化的危險,因而失去向性平事件源頭追討正義的動力與動機,這是此次「#Me Too」運動必須提防之處。

從連日來爆發的性騷擾、甚至性侵事件,可歸納出3個重點:第一是事件本身;第二是發生這類事件的當事人(加害方)如何反應;第三是發生事件的系統和組織如何處理。從這3點來看,儘管性平事件都有着不堪聞問的卑鄙猥瑣面貌,但顯然其影響力及後座力有程度的不同。

近日這一系列「#Me Too」事件,一開始之所以引發外界高度關切,除了因爲受害人讓人不捨、同情,也因爲民進黨處理的過程和結果與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劇情相去太遠,令外界、尤其是向來支持民進黨的女性、青年族羣、平權運動者大失所望,引發民進黨的信任危機,甚至可能對2024總統大選不利,因此民進黨高層緊急提出對策,如蔡英文以身爲總統及民進黨前任主席的身分向社會道歉,並提出三大改革方向。

只不過,今年初立法院明明有國民黨要求行政院系統性檢討性騷擾制度缺漏的提案,卻硬是被民進黨立院黨團以人數優勢封殺,蔡英文的三大改革措施究竟是不是雷聲大、雨點小,只圖應付而已,外界應持續關注。

二是進行損害控制,試圖找出危機的斷點,以保護必須保護的人。例如被外界稱爲「小英男孩」的民進黨臺北市第3選區立委提名人林飛帆,就能安全過關,繼續參選。

在性平事件連環爆之下,執政者訂出相關措施降低性平事件發生的機會,並強化對受害人的保護,這當然是該做的事,然而,必須特別注意的是,因爲性平事件越來越多,且涉及的相關領域越來越廣泛,除了讓事件有了八卦化的趨勢,社會輿論一開始對這類事件中的權力宰制關係也逐漸失去追究與監督的力道,這是相當危險的發展。

性平事件的加害人除了直接的行爲人,還有該作爲卻不作爲的組織。如近日連續爆發的民進黨黨工遭性騷擾事件中,吃案甚至出言羞辱被害人的婦女部、青年部、組織部相關主管及督導者,這些人以其在系統內的權力壓制事件,讓被害人無處伸冤、最終含怨離開,讓加害人無所畏懼、甚至變本加厲。這樣的SOP就是讓組織性平意識低落、乃至於滋養出性騷文化的幫兇。

至於個別媒體人、文化人乃至於名嘴所涉及的性騷擾事件,在道德層面與法律層面的追究也必須進行。然而,臺灣社會千萬不要因爲性平事件烽煙四起就忘了最初的那一把大火,集所有權力於一身的民進黨,系統性包庇性平案件加害人的集體墮落,是罪惡的淵藪,不可輕易放過。(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