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德之戰:跨界名將漢尼拔的海上敗績

公元前190年,羅馬已是無可爭議的西地中海霸主。隨着敘利亞戰爭爆發,共和國的強大軍力又開始由意大利輻射至巴爾幹以東。特別是在溫泉關的史詩級勝利後,與之對壘的塞琉古帝國將不得不嘗試守衛小亞細亞半島。於是,海軍較量與艦隊爭鋒便成爲趨勢主流。

然而,這場跨區域大戰的參與者,遠不止羅馬和塞琉古兩家。前者陣營中有傳統海上強邦羅德島,以及戰力不俗的帕加馬王國。後者則有流亡至此的名將漢尼拔助陣。奈何艦隊交鋒自有其殘酷性,讓大名鼎鼎的迦太基名帥也難以靠個人才華扭轉乾坤。

溫泉關戰役的慘敗後 塞琉古艦隊被困在亞洲城市以佛所

早在公元前192年,塞琉古主力軍在希臘的溫泉關遭至慘敗。這迫使國王安條克三世準備撤回亞洲,想辦法從廣袤的領土上重新徵集精兵。然而,帝國的各殖民城市往往相距甚遠,光是全部到齊也需要半年時間。加之符合野戰軍標準的男丁數量有限,又必須爲長期外派籌備充足糧草,就讓全體動員的週期進一步拉長至兩年。

另一方面,海軍力量向來是塞琉古人的弱項。除都城安條克和邊陲重鎮以佛所外,真正屬於傳統希臘文化區的大型港口非常稀缺,不得不動員黎凡特地區的腓尼基水手充數。因此,帝國很少維持常備艦隊,也不太會輕易花錢徵召。等到羅馬軍團的兵鋒危及亞洲,才如夢初醒般開始大幹快上,不惜瘋狂砍伐黎巴嫩地區的雪松來建造戰船。同時花錢購買舊船予以改裝,以便暫時擋住敵方攻勢。

過於廣袤的領土 讓塞琉古帝國難以集中力量發展海軍

與此同時,羅馬人獲得帕加馬盟友幫助,在半島西部湊出數量達127艘戰艦的混合編隊。其中半數是具有運輸功能的武裝商船,足以將足量的陸軍士兵運往小亞細亞前線。與之對壘的塞琉古艦船雖有170艘之多,但超過半數以貨運爲主,且真正意義上的戰艦都體型偏小。所以交戰能力遠不如聯軍強悍,又難以迅速從敘利亞水域獲得有效增援。

因此,遭多年冷遇的漢尼拔被突然啓用,臨危受命去半島東南部的乞裡西亞組織艦隊。雖然安條克三世可能並不對其抱有期望,卻還是希望靠他過往的經驗來拖延時間。後者也敏銳察覺出,小亞細亞半島的道路條件有限,不足以讓大規模部隊迅速通過。倒是靠船在不同港口間擺渡更爲高效,而且完全有可能在登陸尚未完成時遭突襲背刺。因而不惜血本買來40多艘舊船,力爭快速翻修後投入前線填坑。

公元前2-1世紀的地中海武裝商船

值得一提的是,作爲羅馬盟友的羅德島,恰巧位於半島水域的西南角。因此,他們的巡邏隊能以逸待勞,將整支塞琉古海軍截成兩段,還可以迅速警戒來自敘利亞方向的任何異動。無論漢尼拔是否願意與之提前交手,都很難避開這些地頭蛇的密切監視。

事實上,後來的形勢發展也亦如地緣格局般從容推進。漢尼拔在7月下令出動,親率3艘七列槳戰艦、4艘六列槳戰艦、30艘五列槳戰艦和10艘三列槳戰艦,由乞裡西亞開往以佛所馳援。但無論搭船士兵還是新募海員,都缺乏相關經驗與準備,使得航程進度異常緩慢。漢尼拔只能在一個又一個帝國控制下的港口停留,順便抽空組織強化訓練。結果必然是被機警的敵方偵察兵發現。

的歐律墨冬河口 位於以弗所和乞裡西亞之間

此時,擔任羅德島艦隊司令的尤達姆斯,迅速率13艘船組成小編隊南下。在離開愛琴海水域的薩摩斯後,沿途收攏他所能遇到的一切警戒力量。直至手頭兵力增加到32艘四列槳戰艦、2艘五列槳戰艦和4艘三列槳戰艦,成功佔據半島西南側的拐角處。不過,有許多海員在駐紮期間感染瘟疫。爲了儘快恢復全員實力,就冒險向東航行至錫德港附近的歐律墨冬河口,並與稍早抵達的塞琉古艦隊迎面相撞。

雖然貴爲名將,漢尼拔本人卻並無任何海戰體驗,只能依照同時代的戰術習慣佈置隊列。他先是讓同行的塞琉古貴族阿波羅尼烏斯負責本隊指揮,利用大船的體型優勢貼海岸線向前碾壓。自己則帶領半數中小型艦船組成側翼,準備由外側將對手趕入包圍圈內。經驗豐富的尤達姆斯則更爲細心,將所有艦船分爲三組。自己只負責最外側的右翼分隊,而中路與左翼都由其他資深軍官率領。考慮到羅德島一方的戰艦普遍更小,操縱者經驗更加豐富,完全有能力在距海岸更近的淺水區來回機動。

塞琉古艦隊的四列槳戰艦

錫德之戰開打後,羅德島人的右翼迅速向塞琉古左翼前進。可能是由於人手不足等情況作祟,短時間內還出現過編隊紊亂。以至於有6艘船過於靠前,直面漢尼拔麾下的約30艘戰艦。好在前者多位久經考驗的航海能手,當即向更外側的深水區轉向,從而避免被羣起圍毆的厄運。後面的友軍也能及時追上,配合他們對敵方展開就地夾攻。

不過,塞琉古艦隊的側翼多爲五列槳戰艦。既能在體型上稍稍壓制羅德島人的四列槳船,也在機動性方面不太吃虧。因而在寬闊水域的交鋒中不落下風,甚至漸漸壓制住對面的一衆老手,讓漢尼拔一度看到了獲勝希望。

塞琉古艦隊的四列槳戰艦

可惜,留在近岸處的塞琉古本隊不太給力。雖有幾艘大型戰船開路,卻進一步暴露出訓練不足問題。不僅要應付從正面殺來的五列槳戰艦,還要同時遭更多四列槳從左右兩側包抄。除尤達姆斯提前部署的左翼分隊,另有主動選擇脫離,由空隙處鑽進來的右翼艦船。這也是羅德島人會在外側落入下風的最重要原因,也是複合對陣奇謀的一招險棋。只要還有少許兵力能拖住漢尼拔,就可以爲內側的同僚爭取來足夠時間。

最終,阿波羅尼烏斯的塞琉古本隊支撐不住。在1艘七列槳船被俘、20艘中型戰艦嚴重受損後,爲避免身陷重圍而調頭逃竄。精明的羅德島艦長們也不忙於追擊,立刻完成隊列重組,用配有金屬撞角的船艏對準深水區。漢尼拔本來還握有少許優勢,眼看對手主力已擺出背靠陸地的決鬥架勢,也只能下令側翼收兵撤退。此前,他的左翼成功擊傷10艘敵艦,卻無力扭轉整體頹勢。

塞琉古艦隊的重型七列槳戰艦

平心而論,作爲海軍新手的漢尼拔,在錫德之戰前後的表現已屬出色。只是受限於對手實力,以及塞琉古帝國所能給予的資源,纔不得不吞下跨界失敗的苦果。

當然,作爲廣袤領土和充沛資源的東方霸主,塞琉古希臘人並不會因爲一場非決定性失利而放棄鬥爭。相反,更多戰船將源源不斷的從安條克、西頓和提爾趕來,誓要同干涉自己偉大復興的羅馬勢力鬥到魚死網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