瘜肉癌變機率高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可攻早期大腸癌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靖國。(圖/馬偕醫院提供)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根據研究顯示,大腸瘜肉日後演變爲癌細胞比例高,提早發現治療還是最好的良策。一名68歲病患半年前因糞便帶血就醫,檢查後發現乙狀結腸處有一顆2公分扁平狀瘜肉,接受「內視黏膜下剝離術(ESD)」,手術時間約1個多小時、5天后出院,目前每3個月返門診追蹤。

大腸直腸癌人數已連續8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但隨着癌症篩檢的普及率提高,大腸直腸癌的早期發現率也相對增加。根據馬偕紀念醫院癌症資源中心近2年統計,每年約250人發現大腸直腸癌早期癌前病變,確診罹癌人數每年約爲20人左右。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楊靖國表示,大腸在醫學上包括結腸與直腸,其黏膜組織若長出一種凸出於腸道內壁的良性腫瘤就是瘜肉,常見在年齡超過50歲以上的民衆

楊靖國說明,ESD適用於罹患早期大腸癌,扁平狀腺瘤性瘜肉大於2公分以上患者,平均住院天數約3-5天,術後第一個月需特別注意飲食狀況建議低渣飲食爲主,避免吃易脹氣或不易消化食物,並觀察是否有延遲性出血問題,若術後有產生腹痛或解便大量出血、解黑便症狀,需立即回診。

由於大腸壁較薄,腸道內有許多皺褶彎曲處,手術還是有風險。楊靖國指出,這項手術穿孔的風險約1.4-10.4%,、部分患者手術時間可能超過5個小時,術後出血平均約爲0-12%,但大部分的出血均可直接用內視鏡血管夾控制。

不過仍有少數病患不適合進行此類型手術。楊靖國提醒,若病竈已侵犯到黏膜深層、可能產生淋巴轉移者,均不建議,而服用凝血劑藥物病人是否可以接受此類手術,則需針對個案進行術前評估用藥調整後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