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過後全臺高溫悶熱 戶外活動小心「熱傷害」

▲進入酷暑,基隆市衛生局提醒民衆戶外活動需注意防範「熱傷害」。圖爲「福隆沙雕藝術季」工作人員在豔陽下工作情形。(徐佑升攝)

▲在酷暑環境從事戶外活動,需注意保持涼爽、補充水分,以免造成熱傷害。圖爲基隆端午龍舟嘉年華比賽情形。(徐佑升攝)

▲營養師許睿慈建議,面對酷暑造成的身體不適,也可從飲食下手,綠豆、薏仁、苦瓜、蘆筍及西瓜都是不錯的抗暑食物。(許睿慈提供/徐佑升基隆傳真)

夏至剛過,進入端午連假,全臺普遍炎熱,中央氣象局於22發佈高溫特報,南部和東部地區都有可能飆到36至38度。基隆市衛生局指出,在天氣酷熱的情形下,民衆身處在戶外高溫環境下都有可能引發「熱傷害」的風險,分別有「熱痙攣」、「熱衰竭」、以及「熱中暑」三種,需多注意保持涼爽、補充水分,如有症狀出現就要儘速處理並就醫,以免症狀加劇,甚至危及生命。

衛生局表示,夏季常見的熱傷害中,輕度者爲「熱痙攣」,起因是在高溫環境下活動因流汗過多,促使體液喪失和電解質流失,形成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態,造成四肢出現肌肉抽筋等痙攣的症狀情形。

而中度熱傷害爲「熱衰竭」,成因爲流汗過多,未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而導致的血液循環衰竭,常出現大量出汗、疲倦、身體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說話喘、血壓降低、臉色蒼白等症狀。

熱傷害最嚴重者爲「熱中暑」,起因爲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調節功能失常而無法散熱而呈幹燙潮紅狀態,患者此時會出現意識不清且體溫超過40°C之情形(肛溫40°C、耳溫39.5°C、腋溫39°C),最後造成中樞神經異常。此狀況相當危急,若不盡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熱中暑的死亡機率超過30%。

衛生局提醒,民衆出門在外應避免長時間曝曬於高溫下,且牢記預防熱傷害三步驟:「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

一旦身體出現疑似熱傷害症狀,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請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飲用含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儘速就醫,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

營養師許睿慈建議,面對酷暑造成的身體不適,也可從飲食下手。例如綠豆可清熱解毒、除溼利尿;而薏仁可促進新陳代謝,排除體內溼氣。但兩者爲全穀類的食物,食用需注意減少其他澱粉像是米飯麪食的攝取量。

至於蔬菜像是苦瓜具有清熱瀉火的功效,除了抗氧化作用,還能增強皮膚抵禦豔陽;蘆筍則可健脾益氣、生津解渴,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幫助體溫調節。

最後是大家在夏天最愛的西瓜,其富含水分、鉀離子,有助利尿排水、補充電解質,但含糖量偏高,需注意適量攝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