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的多元路徑探索

原標題:鄉村振興的多元路徑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近年來,寧波市海曙區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市委關於“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準確把握鄉村發展邏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持續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探索水利、生態、科技、體育、藝術等多元化路徑,精準賦能鄉村振興,村均集體經濟總收入、經營性收入連續三年位居寧波第一,共富工作考覈連續兩年全省優秀。

“水利”賦能鄉村振興,讓幸福在河湖盪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把水資源問題考慮進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發展節水產業。鄉村振興與水利密切相關,實現鄉村振興離不開水利的支撐和保障。特別是對於江南水鄉而言,水利賦能鄉村振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通過治水優環境,引入與優良環境相匹配的產業,從而推動羣衆主動保護水環境,促進“美麗河湖”向“幸福河湖”迭代,形成“由水而境、由境至產、由產及人”的氛圍,讓城裡人有好去處、村裡人有好收入。比如,海曙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從治水入手,實施全域治水攻堅行動,再到發展水岸經濟,打造了“舟遊古林”農文旅融合發展水上精品線,將沿線稻田花海、火車咖啡、太空農業等鄉村景點串珠成鏈,並吸納漁業社漁民爲線路船員,2023年帶動就業超500人,人均月收入增加約3000元。

“生態”賦能鄉村振興,讓綠色在山林流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守住生態保護紅線,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讓良好生態成爲鄉村振興的支撐點。生態資源稟賦既是大自然的最好饋贈,也是鄉村振興的最大底氣。打好生態優勢牌、走好綠色發展路,就能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如何“點綠成金”?關鍵在於找準拓寬“兩山”轉換通道的具體路徑,通過政府引導、村民參與,把生態資源轉化爲品牌資源、項目資源、產業資源,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GEP覈算、碳匯交易,讓“綠水青山”成爲人民羣衆的“幸福不動產”。比如,海曙形成了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爲主題的“兩山”轉化實踐,承辦國家級生物多樣性友好城市主題活動,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辦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上作了典型發言,開展林業碳匯交易,並迭代生物多樣性2.0版本。龍觀鄉成爲全國首個“生物多樣性友好鄉鎮”試點,目前正積極對接落地寧波植物園(海曙山地園)項目,聚力發展大植物產業,帶動四明山全域鄉村振興。

“科技”賦能鄉村振興,讓價值在田園綻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農業現代化,關鍵在於農業科技現代化。農業科技創新既是驅動農業進步的根本動力,也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通過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把科技元素運用到農業生產關鍵環節,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爲種糧大戶等提供技術支撐,實現農業領域“機器換人”,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還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增強了農業競爭力。比如,海曙以華東地區唯一的大田種植數字農業項目爲試點,打造“種植大腦+未來農場”應用場景,帶動全域種質培育、產業增收,形成“櫻花可食”“錦鯉可賞”等“五鄉五最”農業品牌矩陣。水稻生產用工減少30%、節水10%,“甬優31”超級雜交稻畝產高達1020公斤,成功打破塵封11年的寧波紀錄,創成省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

“體育”賦能鄉村振興,讓人氣在戶外涌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體育消費需求。近年來,騎行、露營、滑板等戶外體育運動快速“出圈”,廣受消費者歡迎,也讓體育賦能鄉村振興迎來發展良機。事實上,農村並不缺乏戶外運動的場地設施,只是沒有找到農體融合發展的路徑。因此,可以把“體育+”作爲催化劑,有效盤活農村沉睡資源,開發戶外運動產品,打造鄉村特色戶外運動消費場景,用潮流體育項目提升鄉村知名度,帶動鄉村人氣旺起來,吸引消費者打卡,把“流量”轉化爲“留量”。比如,海曙在集士港鎮深溪村盤活廠房等農村閒置空間資源,打造泵道式“飛鳥”騎行體育公園,繁榮民宿、農家樂等多種業態,年遊客接待量超30萬人次,村集體農文旅收入同比增長3倍。

“藝術”賦能鄉村振興,讓精神在鄉土厚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鄉村不僅要塑形,更要鑄魂,藝術振興鄉村大有可爲。一方面是從“形”的角度出發,用藝術點亮鄉村,延續村落文化肌理,保留鄉村原有自然形態,結合村莊梳理式改造,打造一批民間博物館,讓鄉村留得住鄉韻、鄉愁。比如,海曙大力建設都市文博區,涌現出杜嶴美術館、龍幽竹文化博物館等17家富有特色的民間博物館。另一方面是從“魂”的角度切入,深化藝術鄉建,通過豐盈羣衆的精神體驗,讓羣衆享受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活力。比如,堅持讓藝術從殿堂走向大衆,舉辦豐富的文藝下鄉活動,不斷滿足羣衆精神需求。2022年,海曙入選省首批“促進人民羣衆精神富有”試點區。

經過實踐探索,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鄉村振興不能“腦袋一拍”,問需於民才能爲民而興。鄉村振興,農民是主體,必須把尊重農民意願擺在關鍵位置,健全農民全過程參與機制,廣開言路、廣納民意、廣集民智,激發農民參與積極性,讓鄉村建設真正爲民而建、鄉村振興真正爲民而興。鄉村振興不能“如出一轍”,因地制宜才能美美與共。鄉村振興要立足村莊的產業基礎、地理風貌、文化特色,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深度挖掘開發鄉村可轉化資源,推動鄉村差異化打造、特質化發展,嫁接引入新元素、新動能,實現從資源到資產的高效轉變。鄉村振興不能“囿於一隅”,開放融合才能行穩致遠。鄉村振興是系統工程,不是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論農村、就農民論農民,要立足全局、打破界限,通過生態、體育、藝術等IP賦能,培育生態農產品、旅遊康養等新業態,實現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爲農民持續增收提供可靠支撐。

(徐強,作者爲寧波市海曙區委書記)

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