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距400公里,安徽浙江兩個村成爲“學習搭子”

(原標題:南溪南村的發展之變(區域協調發展微觀察))

相距400公里,安徽浙江兩個村成爲“學習搭子”(來源:視頻綜合)

“學起來,聯起來。”安徽和浙江相距400公里的兩個村,在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牽引下,共譜鄉村全面振興的協奏曲。

“小朋友們,要進窄巷了,小心腳下。”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屯光鎮南溪南村講解員吳紫鵑叮囑前來研學的孩子們排隊慢行,領着他們走向小巷深處的汪家豆腐坊。

明廚亮竈,一陣豆香飄來。汪家豆腐坊裡,一對年輕夫妻將做好的豆腐壓成豆乾。做豆乾的活兒,從清晨四五點開始。磨豆子、點豆腐、壓豆乾,加入滷水、調味,晾乾後再封裝……全套工序做完,再泡上第二天用的豆子,夫妻倆忙碌又充實。

擁有1000多年曆史的南溪南村,豆製品製作技藝已傳承800多年,農旅融合發展,則是從這幾年起步。村裡有了文創店、研學遊、豆製品作坊觀摩體驗項目……許多像吳紫鵑這樣的年輕人,選擇回村發展。

爲了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黃山市委組織部與浙江省麗水市等地組織部門聯繫,選派鄉村黨組織負責人赴麗水等地農村開展爲期一週的跟班學習、交流互動。南溪南村黨支部書記吳小平是第一批成員,他來到距南溪南村約400公里的麗水市青田縣方山鄉龍現村。

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龍現村充分發揮稻魚共生系統的優勢,通過引入第三方公司合作運營,研學、民宿發展迅速。“出來學,既要學幹事的招,更要會找着力的‘點’。”吳小平說,“看到龍現村的發展模式,我們堅定了農旅融合發展的信心。起步難、要借力,得想法子引入專業力量。”

吳小平沒有等太久。黃山市積極對接上海、江蘇、浙江等地優質資源,文旅領域是重點。在各級黨組織幫助下,南溪南村與一家上海企業達成合作。“我們將古民居保護好、利用好,辦餐飲店、文創店、非遺體驗館,還有豆製品作坊觀摩體驗等。研學的孩子來了,休閒的遊客也多了。”南溪南村黨支部副書記汪月好說。

通過黃山和麗水兩地組織部門協調,根據發展模式和村莊特點,南溪南村黨支部又與麗水多個農村黨組織建立聯繫,組織黨員實地交流。“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爲我們帶來新機遇。”吳小平說。

4月10日,上海市崇明區港西鎮組織村幹部到南溪南村參觀學習,港西鎮有多個村發展米糕加工產業,這次來是爲了交流如何提升農產品附加值。4月22日,在浙江省平湖市鍾埭街道沈家弄村學習一週後,吳小平帶着新的收穫啓程返回南溪南村。

古村越千年,振興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