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後遺症又加一!染疫後骨質加速流失 年過50必備3招防骨鬆

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鬆日,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提醒,新冠疫情期間,50歲以上族羣在疫情期間面臨骨質疏鬆兩大威脅,應及早採取預防措施。(王家瑜攝)

國內新冠肺炎染疫人數漸增,恐受新冠後遺症之苦,除了腦霧、咳嗽之外,近期有國際研究顯示,感染新冠肺炎後會促使發炎細胞增生,進而影響骨骼健康。醫師提醒,疫情期間50歲以上民衆恐面臨行動力危機,如果曾經確診,建議接受骨密度檢查,如發現骨質疏鬆高風險,應及早採取3招預防,並積極治療。

新冠疫情期間,50歲以上熟齡族羣面臨兩大威脅。中華民國骨質疏鬆學會理事長黃兆山表示,首先是本土疫情期間,民衆減少出門活動,但只要減少14天的步行活動,肌肉量就會萎縮1%到4%,進而增加骨骼健康風險。其次,國內逾700萬人確診新冠肺炎,研究顯示,曾染疫者的促炎細胞會增加骨頭代謝,導致骨質流失速度增加,恐有骨鬆危機。

黃兆山提醒,一般建議50歲以上民衆應定期瞭解自身骨骼健康,如果曾經感染新冠肺炎,更要積極注意!建議定期接受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查(DEXA),快速且輻射量低,也可使用FRAX骨折風險評估工具,填入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可估算未來10年內的骨折風險高低,如果髖部骨折風險超過3%、其他部位骨折風險超過20%,就應該積極治療。

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鬆日,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針對臨牀醫師進行問卷調查發現,50歲以上民衆中,有3成5疫情後行動力問題加劇。黃兆山指出,部分民衆因爲疫情期間害怕進出醫院,因而延誤或中斷治療,導致原本努力的結果前功盡棄,骨質再度流失。

黃兆山建議50歲以上民衆3種方式預防骨鬆,第一是每週運動3次、每次20分鐘以上,可選擇對抗地心引力的運動,如健走、爬山、爬樓梯,或是運用彈力帶、水瓶達到阻抗運動的效果;第二是飲食中攝取蛋白質和鈣質,減緩肌力和骨質流失;最後是每天出門曬太陽15分鐘,幫助身體形成維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