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本沒印「同婚」? 國小師捲起袖子自己教

臺灣同婚合法化。(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崔至雲臺北報導

今年5月底同性婚姻合法化,通過之後「同婚」議題本應該納入12年國教課綱當中,但由於課本編撰需花時間,許多教科書商坦承本學年度尚未將該議題納入課本當中。但不少老師其實已開始針對相關議題進行教學澎湖縣鎮海國中性平輔導團輔導老師謝美娟表示,公民課可在民法內容時提及;綜合課程家庭婚姻也可以適時提到,「其實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取決於老師本人」。

謝美娟說明,針對「同志家庭」議題,學校也可以在父親節母親節時,特別提醒老師注意班級中不同的同志家庭學生,不一定只能將母親節卡片送給媽媽,若是家中有兩個爸爸,也可以一起表達感謝。

對於教課書商未將「同婚議題」納入課本中,謝美娟說,理解書商的難處,因反對人士實在很會挑這些特定用語,但建議未來可將「同婚議題」放入教師指導手冊題庫中,適時提醒老師可將不一樣婚姻家庭讓學生了解,也希望教育部能給第一線老師支持,「老師不能怕麻煩、怕被抗議信心必須要建立起來」。

▲「同婚」議題尚未納入課本當中,但不少老師其實已針對相關議題進行教學。(圖/同志諮詢熱線提供)

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副理事長劉宜也說,其實配合108課綱、配合核心素養,就算課本上沒有提到「同婚」議題,老師還是可以藉由相關課程納入,例如,在設計社會課程時,提到多元家庭,其實就可以把大法官釋憲的議題加入。他也發現,現在國小生其實瞭解的也很多,接觸的議題也多,只要大概點到一下,學生也瞭解性平教育的重要,「教課書不完美,但是還是可以迴歸到教學,用課程補足」

康軒文教集團發言人許牧民則表示,同性婚姻合法化5月底才上路新學期小一、國一、高一的課本今年3、4月時就已經審查完畢,同性婚姻要具體成爲課本內容還需要編寫時間,但目前已在新的社會科課本中將性平教育納入,只是不是非常針對「同婚」議題着墨,而是以大法官釋憲內容,以及針對法律上親子關係的界定來談,認爲若在小學課本寫得太狹隘的話,還是會被特定人士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