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旺達股價跌近75%,實控人兩年內套現近30億元

4月11日,消費電子龍頭企業欣旺達交出了一份喜憂參半的業績報告。

喜的是,在消費電子以及動力電池普遍不景氣的背景下,欣旺達歸母淨利潤同比微增0.77%。憂的是,公司營業收入同比下滑8.24%,這也是欣旺達13年來首度營業收入下滑。

由於收入下滑,加之實控人頻繁減持,欣旺達股價一跌再跌,較最高點跌幅超75%。此外,由於近兩年大規模對外投資擴產,公司有息負債規模大幅上升。

在交出近13年最差的業績表現後,未來欣旺達又能否重新起航?

1、13年來營收首次降速,動力電池業務逆勢下滑

公開資料顯示,欣旺達成立於1997年,創始人爲王明旺、王威兩兄弟。1994年,年僅19歲的王威在哥哥王明旺的感召下,從老家茂名來到深圳,並開啓自主創業。

1997年,王威與王明旺兩兄弟共同創辦了深圳市欣旺達電子有限公司。兩兄弟分工明確,王威負責市場推廣,王明旺則負責產品研發。

所謂"兄弟齊心,其利斷金",欣旺達在兩兄弟的帶領下發展極爲迅速。公司也在2011年順利在創業板上市,成爲創業板第一家以"鋰電池模組整體研發、製造及銷售"爲主營業務的上市企業。

由於鋰電池行業蓬勃發展,上市後欣旺達收入快速上升。2011年,欣旺達收入僅爲10.31億元,2022年公司收入增長至521.6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42.86%。同期,公司歸母淨利潤從8267萬元增長至10.64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爲29.11%。

得益於公司業績增長,加之2020年鋰電池受到資本追捧,欣旺達股價一路上漲,公司市值一度突破1000億元。按當時持股比例計算,王威、王明旺兩兄弟身家接近300億元,一躍成爲廣東茂名首富。

好景不長,隨着消費電子需求萎靡,2023年欣旺達交出了一份不太讓人滿意的答卷。數據顯示,2023年欣旺達實現營業收入478.62億元,同比減少8.24%,實現歸母淨利潤10.76億元,同比增長0.77%。

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欣旺達近13年來,營業收入首度出現下滑。從產品來看,欣旺達收入主要來源於三部分,分別是消費類電池、電動汽車類電池以及儲能系統電池。

欣旺達最主要的兩大產品消費類電池及電動汽車類電池收入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其中消費類電池業務收入同比下滑10.85%,電動汽車類電池收入同比下滑14.91%。

對於公司消費電池收入下滑,欣旺達在年報中表示,由於消費電子行業整體低迷,導致公司消費電子電池整體出貨量減少。

IDC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爲11.7億部,同比減少3.2%。此外,據TechInsights發佈的報告,2023年全球平板電腦市場出貨量約爲1.37億臺,同比下降16%。在此影響下,欣旺達消費類電池收入出現下滑。

如果說欣旺達消費電池收入下滑可以歸結爲宏觀環境,那公司電動汽車類電池收入下滑則讓人大跌眼鏡。

欣旺達電動汽車類電池收入下滑主要原因是出貨量下滑,2022年欣旺達動力電池出貨量爲12.11GW,2023年公司動力電池出貨量下降至11.66GW。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全球動力電池整體出貨量爲865.2GWh,同比增長26.5%。行業整體銷量向上,欣旺達向下,意味着公司在動力電池領域市場份額被競爭對手獲取,這對於欣旺達而言,並非好事。

相較於消費電子行業,電動汽車行業增速依然要快很多。這意味着,欣旺達想要持續擴張,提升動力電池銷量是極其重要的佈局。若欣旺達動力電池收入不能恢復增長,其業績成長性恐遭質疑。

2、近700億擴產動力電池,公司有息負債大幅上升

「子彈財經」發現,在消費電子行業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欣旺達也在積極謀求轉型。轉型的方向便是動力電池,爲此,欣旺達不惜重金投入。

欣旺達佈局動力電池業務最早可追溯至2008年。彼時,欣旺達已經意識到消費電子電池成長空間有限。

當時由於新能源汽車銷量依然較小,欣旺達動力電池經營規模並不大。2020年,在"雙碳"政策刺激下,新能源汽車銷量大爆發。

在巨大的利益誘惑下,欣旺達逐漸加大動力電池佈局。2021年,欣旺達與棗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訂《項目投資協議》,投資建設年產能30GWh動力電池,預計投資金額爲200億元。

2022年3月,欣旺達擬在珠海市政府轄區內投資建設30GWh動力電池項目,投資金額爲120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爲100億元。同月,公司又與四川什邡市政府簽署項目投資協議書,投資80億元,計劃建設20GWh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生產基地。

2022年9月,欣旺達又與宜昌市政府東風集團及東風鴻泰簽署投資協議,計劃投資120億元擴產動力電池。

同月,欣旺達又與義烏市簽訂了動力電池以及儲能電池項目投資書,計劃投資213億元用來擴產。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欣旺達擬投資金額近700億元,用來擴產動力電池。

頻繁對外投資,讓欣旺達有息負債規模快速上升。2019年,欣旺達有息負債僅60億元出頭,2023年,欣旺達有息負債突破200億元。

欣旺達還通過"壓榨"供應商來減輕企業資金壓力。2019年,欣旺達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餘額爲80.47億元,2023年增長至191.2億元。除此之外,欣旺達還頻繁向資本市場定增融資。2022年,還在瑞士證券交易所發行GDR募資了4.4億美元。

爲了擴產動力電池產能,欣旺達把自身的融資能力發揮到了極限,即便如此,欣旺達資金面依舊偏緊。

2023年欣旺達計劃將動力電池子公司欣旺達動力單獨分拆上市,以此來支撐公司投資擴產。但由於IPO收緊,欣旺達動力上市之路並不順暢。

目前,動力電池行業存在一個奇怪現象——一邊是行業產能過剩,一邊是頭部廠商瘋狂擴產。電池網統計數據顯示,僅2023年上半年,整個電池產業鏈統計在內的223個投資擴產項目,182個公佈投資金額,投資總額逾9377億元。

如此大規模的投資,造成的結果必然是嚴重產能過剩。此前長安汽車預計,2025年國內動力電池實際所需產能爲1000-1200GWh,而行業的規劃產能已經膨脹至4800GWh。

某券商新能源分析師對「界面新聞·子彈財經」表示,頭部廠商之所以不計代價擴產,主要原因是競爭對手都在擴產,自己不擴產,公司市場份額很容易被競爭對手獲取,因此只能硬着頭皮擴產。

對於欣旺達而言也是如此,不過受限於自身資金實力,欣旺達2023年動力電池出貨量已經掉隊。

由於再融資收緊,短期內欣旺達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可能性較低。此外,由於資產負債率接近60%,欣旺達債務融資空間也不大。

在諸多不利因素制約下,在此輪動力電池廠商殘酷的競爭中,欣旺達2023年已經開始掉隊,未來,公司還能否保持現在的市場份額,「子彈財經」將保持關注。

3、實控人減持近30億,公司股價跌近75%

對於欣旺達而言,收入下滑以及現金流趨緊只是公司面臨的困境之一。另外一大困境便是,公司股價在二級市場大幅下挫。截至4月19日,欣旺達報收13.71元/股,較巔峰時下跌超75%。

欣旺達股價下跌,一方面與公司收入下滑及資本市場喜好變化有關係,另一方面也跟公司實際控制人無節制套現有很大關係。

2020年9月,欣旺達公告,公司實際控制人王明旺合計減持公司3099萬股,累計套現資金約7.5億元。

2021年12月,王明旺再度減持欣旺達3252.78萬股,按當時減持均價計算,累計套現資金接近14億元。2022年2月,王明旺再度減持公司2146萬股,累計套現資金超7.7億元。

自2020年以來,王明旺累計套現資金接近30億元。除此之外,欣旺達衆多高管也多次減持欣旺達。

實際控制人持續減持,但欣旺達卻在資本市場上頻繁融資。2018年,欣旺達以9.90元/股價格增發了2.58億股,累計募集資金爲25.54億元。2021年,欣旺達再次以41.90元/股價格,增發了0.93億股,累計募集資金39.15億元。

2023年3月,欣旺達再次宣佈了48億元的定向增發計劃,後續由於再融資的收緊,欣旺達無奈撤回了增發申請。即便如此,前兩次欣旺達累計融資金額爲64.69億元。

實控人減持毫不手軟,欣旺達對外融資也毫無愧色。但在分紅上,欣旺達卻顯得極爲吝嗇。上市至今,欣旺達累計分紅12次,累計分紅金額爲11.65億元,分紅率僅爲16.57%。

作爲對比,2022年A股所有上市公司累計分紅2.13萬億元,分紅率約爲40.8%。這也意味着,欣旺達分紅率要遠低於A股平均分紅率。

過去幾年,由於監管對分紅、減持、融資行爲並未作規定,因此,大額減持在A股歷史上時有發生。

監管收緊後,未來上市企業減持亂象會得到根本性逆轉,"新國九條"實施後,企業分紅率也將大幅上升,這點對於欣旺達而言也是如此。

不過由於實控人大額減持,給欣旺達中小投資者造成的損失,短期內無法彌補。在電池行業整體供過於求的背景下,公司恐怕唯有努力經營才能更好地回報中小投資者。

美編 | 倩倩

審覈 | 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