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拜習對話 象徵意義大於實質

拜登與席近平能碰個面、說上話本身已是「拜習會」最大賣點,其象徵意義遠比達成多少實質共識更值得關注;圖爲2022年美國總統拜登(右)在印尼峇里島G20峰會前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左)會面。(美聯社)

「拜習會」登場在即,有人樂觀以對,也有不少悲觀聲浪。然而,當外界聚焦拜習兩人能否達成共識,抑或是同牀異夢之際,往往卻忘了雙方談總比不談好,能碰個面、說上話本身已是「拜習會」最大賣點。長期來看,拜習對話的形式象徵意義可能遠比達成多少短期實質共識,更值得關注。換言之,或許不用過度關切這場「拜習會」能談出什麼,畢竟美中短時間內還是脫離不了「且戰且走」的框架。

拜習會將在舊金山當地時間15日登場。這是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睽違一年後兩人再度碰頭,上演的究竟是「相看兩不厭」,還是「仇人見面分外眼紅」的戲碼,各界無不睜大眼睛。

有演戲的人,當然就少不了「說戲」的人。對「拜習會」相對樂觀者,便經常持這類見解,即美中兩強再怎麼「打打鬧鬧」,終歸還是會迴歸合作基調,因爲雙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最終結局就是牀頭吵、牀尾合,甚至還不乏有人掐着指頭算上一算,預告拜習會的成果。

至於唱衰者的言論則不乏認爲,美中分歧過大,拜習會晤難有共識。臺灣問題就是經典案例,例如拜登政府強調的是臺海和平穩定重要性,但北京心中想的卻是要老美少插手。而經濟問題,華府打的是科技圍堵牌,但中國卻要美方不要過度國安化。

「鬥而不破」也好,「各說各話」也罷,這基本上都是從有無共識的角度出發來照看拜習會。只是這樣的觀點很容易流於見樹不見林,而忽略拜習會最值得關切的,恰恰就是兩人會面這件事。更進一步來說,拜登與習近平本身能說上話,這件事所具有的形式上的象徵意義,可能遠大於兩人會晤能否達成什麼實質共識。

在美中前景晦暗不明之際,拜登與習近平兩人仍然同意以「面對面」的形式聊上一聊,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拜習會」這一形式的溝通有效性,甚至間接預示了下一場中美元首會晤存在的可能性。因此,相比美中達成短期且脆弱的實質共識與否,會晤所折射出的象徵意義,可能更爲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