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繫兩岸和平的黃光國

(圖/本報系資料照)

黃光國教授7月30日在睡眠中過世,享壽78歲。他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心理學家,曾擔任馬英九總統時期的國策顧問,秉持學者的良心,長年關懷國家的政治與教育發展,撰寫政論文章不輟,堅持文化中國的理想,從探討本土心理學到發展修養心理學,進而倡導成立「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獲推舉擔任榮譽理事長,積極耕耘社會科學本土化的各類議題,鼓勵青年學子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其學術貢獻長期蜚聲國際,獲得舉世的高度推崇。

黃教授的父親黃子正先生是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的御醫,這種特殊經歷使得他在3歲時就經歷長春包圍戰,5個月內有16萬人餓死,母親帶着他死裡逃生回到臺灣,卻使得父子此生再不得相見,這讓他對於中國的苦難有着刻骨銘心的記憶,更對於兩岸和平有着極其強烈的使命感,他會研究心理學,就跟自己想療愈個人與國族的傷痕經驗有關,他後來主張「一中兩憲」,這「一中」指的就是文化中國,意即只有迴歸中華文化來認識兩岸關係,才能真正尊重各自的憲政體系,謀求彼此的對話與統合。

黃教授一生堅持「論政而不從政」,甚至連行政工作都儘量不參與,只希望自己能以全部精神投注於學術與教育的耕耘。他長期對於上個世紀自95年開始的教育改革強烈抨擊,認爲教科書的制訂策略是要「全面去中國化」,這將讓青年學子產生知識虛無主義的思維,尤其只知臺灣不知中國,其結果將讓臺灣面臨兵兇戰危的處境。

他曾寫《民粹亡臺論》,認爲當前政治人物將各種政經議題簡化,用粗暴的語言來煽動民意,讓民主政治變成民粹政治,將導致亡國。對照當前臺灣社會的發展,實屬振聾發聵卻知音寂寥。

黃教授是我的恩師,我們私交甚篤,卻曾針對華人本土社會科學該如何發展,展開長達5年的路線大辯論。我在世上再沒看見有哪位學者具有這種博大的胸懷,完全擱置個人情緒,畢生只希望釐清觀念,讓真相大白於世;只希望自己對學術的耕耘真正能解決文化問題,並能繼往開來。

黃教授最後在人間上的一門課,是我邀請他來縱谷跨域書院開的「孟子思想與生命教育」。他在休息時間依然振筆疾書寫着文稿,卻在睡眠中離開人間,這或許是最幸福的結果,卻讓我們充滿不捨。黃教授堪稱當世的孟子而無愧,我很榮幸成爲他最不聽話的弟子,藉由辯論,我們師生共同譜出一段佳話,我無法忘懷這位表裡如一的人格者。(作者爲國立東華大學洄瀾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