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人搶先看-求職必答的15個問題

問題1.爲什麼會應徵我們公司(或這個工作)?

公司主管希望瞭解求職者的應徵動機,一方面確認新鮮人的發展方向,也判斷應徵者的期望工作與實務是否存有落差;對於能具體陳述投入原因,且有明確方向的新鮮人,被錄取的機會相對較高。

問題2.請求職者自我介紹

90%的企業主管會要求新鮮人做3~5分鐘自我介紹,好快速瞭解求職者,也觀察新鮮人的臨場反應、組織/表達能力。

問題3.家人的建議

新鮮人初入職場,經常諮詢師長、父母的意見,如果求職者能與家人研討並取得父母認同,尋職的方向與選擇將較爲理性及明確,有助於穩定任職,面試官會藉這個問題,研判新鮮人是否得到求職的支持力量。

問題4.在校學習歷程

由於大學生供過於求,所以企業過濾履歷會以學校/科系爲第一道門檻。例如,財會職務找會計、財經系學生,編輯採訪工作找中文或新聞系學生,工程師找電子/電機/機械科系同學,爲了釐清所學科目的專業程度,面試官會詢問與工作相關科目的學習狀況及成績,同時測試專業技能,瞭解求職者是否符合招聘設定的條件。

問題5.性向及專業能力驗證

爲確保人選符合所需,大多數企業會藉由職能測評、英文檢測、人格特質評量等工具,與面試作業相互印證,新鮮人應事前瞭解面試的程序與步驟,耐心接受企業的測試安排;此外,專業能力的詢答與展現,是得到第一份工作的關鍵,提供具體的績效或作品,能讓人眼睛一亮;也可藉由各類證照取得,得到面試主管的認同。

問題6.社團/打工經驗

打工、實習、參與社團的經驗,可讓面試官研判新鮮人是否能與企業接軌、適應團體生活的方法之一;如何挑選、揭示合適的社團及打工經歷,提出扮演的角色及明確的工作成果與心得,是企業評估新鮮人潛力特質的方法。

問題7.個性及優缺點分析

面試是一個自我行銷的過程;展現積極進取、樂觀自信的特質,同時強調優、缺點,是新鮮人必須先自我審酌、準備的課題。藉此,也可測試自我瞭解的認知程度,同時洞悉新鮮人是否具備自省及勇於表達、行銷的能力。

另外,活絡組織氣氛是企業引進新血的重要目的,所以具創新活潑特質的新鮮人,更能獲得企業主管青睞。

問題8.對工作的期許及展望

在條件相仿下,企業傾向錄用有強烈企圖心的新鮮人,如果能具體陳述對於工作的想法及未來的規劃,經常會讓面試官印象深刻,並增加錄取的機會。言詞犀利的面試主管會直接問:如果錄用你,你能爲組織創造什麼績效?、爲什麼你值得公司每月付你30,000元?新鮮人在面試時一定要有自信,展現對工作的鬥志。

問題9.未來3~5年職涯規劃及發展

明確的進修計劃,會讓面試者感受新鮮人的成長動能,但是一定要強調以工作爲重的前提,同時結合企業的培訓體系;如果設定工作一段時間,就要出國讀書或是長期進修,企業多半會質疑你穩定任職的意願。

關於職涯發展的議題,在3到5年能有妥善且與應徵工作關連性強的規劃,將會強化求職的合理性。

問題10.上班交通工具及所需時間

新鮮人月薪約25,000元至30,000元,如果在交通問題上無法順暢安排,或是單程時間超過1小時,企業會考量你的通勤時間與費用成本,出勤的挑戰及工作時間的限制因素,將不利於工作機會取得。

問題11.是否可以加班?

目前企業人少事多,工作加班難免,但是年輕世代傾向工作與生活平衡,加班意願不高,面試時主管常會詢問是否可以加班的問題,求職新鮮人如果面露難色、言詞閃爍,那麼面試出局的機會大。

問題12.從事休閒活動

在瞭解求職者是否有效管理生活,工作與休閒的調和能力、發掘其他專長與興趣,通常新鮮人會回答:旅遊、踏青、閱讀、看電影、吃美食等,如果能結合明確志趣、具成長啓發性的休閒活動,應該會是更有亮點的答案。

問題13.要求薪資待遇

新鮮人找工作,職場薪資行情十分明確,爲尊重企業,可以回答「按公司規定」核薪;目前一般企業都瞭解新鮮人的薪資水準;不要擔心第一份工作薪資會吃虧,只要習得具有競爭力的專業技能,未來在職場上的薪酬絕對可以加倍獲得。

問題14.還有應徵其他工作嗎

新鮮人找工作,一定會多方投遞履歷,面試官會提出這個問題,在確認求職者是否集中找尋相同領域的工作,還是到處亂投求職信,如果是後者,任何企業都不敢錄取你,因爲你的謀職方向太分散,或會擔心你心有所屬。

回答這個問題,一定要讓面試官感受到你對面試企業及這份工作的重視程度,纔會增加出線的機會。

問題15.最後!你有什麼要提出的問題?

面試時提出好問題,除了彰顯面談的用心程度,也能展現邏輯與整合能力,所以參加面談前不妨事先準備3個問題,以備主管詢問時提出。在臺灣的教育體制下,同學普遍怯於發問,會讓主管感受不到你的熱心及積極,也不利於爭取工作機會。

面試是找到工作的重要關卡,即將步出校園的新鮮人要做好心理建設,同時根據15個面試考古題,事前模擬並做好萬全準備,可以增強自信心,並協助你在面試中脫穎而出。

(本文作者爲104獵纔派遣事業羣資深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