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 經濟復甦新引擎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1月底的政治局集體學習中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進一步說,「新質生產力」就是要放棄房地產產業鏈作爲經濟引擎的地位,試圖以科技創新作爲新經濟成長動能。

中國全國人大、政協兩會訂3月初召開,北京、重慶、廣東多地政府工作報告陸續出爐,「新質生產力」成爲熱門詞彙,重點在於破解人工智慧、積體電路等領域「卡脖子」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中,出口與投資正面臨不利因素,促使消費成爲提振經濟的重要手段。繼2023年「消費提振年」後,中國把2024年定爲「消費促進年」,強化一系列擴內需、促消費政策。

中美兩強經濟上的對決,使得全球供應鏈產生了重大變化,夾在中間的臺灣的科技產業,更是感同身受。

科技業者分析,美國在半導體等領域祭出禁令,還打算在竹科、南科進行「宣導」,當然是因爲臺灣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重要製造基地,且爲數衆多的臺企與陸企,一直保有密切的合作關係。據業者觀察,以關稅爲主的貿易戰已擴大爲直接禁止輸出特定產品的科技戰,尤其當前發展最快速的AI領域,從硬體產業全面蔓延至軟體應用,臺灣企業面臨更多的風險和挑戰。

不可否認,中美都想爭取科技戰中具關鍵地位的臺企選邊站,以實際的發展情況來看,硬體廠商陸續離開大陸,前往東南亞佈局,半導體業和軟體設計業者則轉向新加坡與日本,也出現部分鮭魚返鄉、回臺擴大投資的廠商。

業界表示,此一屬於現在進行式的調整,是否能帶給臺灣新一波提升技術創新的動力,特別是AI世代競局,保有全球市場領先地位,須保持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