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四迷思 專家來破解

民衆對幣圈常見四大迷思與誤解。圖/摘自Pixabay

虛擬貨幣相關迷思破解

以哈衝突意外引起虛擬貨幣遭到責難,一度使美國財政部表示要把混幣器定位爲洗錢中心,近日又改口證實過於誇大,事實上,民衆對幣圈常見四大迷思與誤解,即虛擬資產沒有內在價值、不是真正的金錢、本質不安全、認爲主要用戶是犯罪分子。

幣圈專家解析,區塊鏈仍是較新技術,需要讓民衆有正確的認知,纔有拓展虛擬貨幣市場的可能。

部分對虛擬貨幣的錯誤觀念容易混淆視聽、散波恐慌。關於虛擬貨幣的內在價值,HOYA BIT加密貨幣交易所說明,所有資產的價值都是源自於人們對其需求與接受程度,像是法定貨幣的物質本身的價值,是來自於政府和市場支持進而確立的,而虛擬貨幣的價值同樣是由市場的信任而決定。

幣安資訊指出,虛擬貨幣懷疑論者經常假定虛擬資產不是真正的金錢,無法用於日常購買,事實上,自2010年美國一位工程師首次用1萬枚比特幣交易兩塊披薩事件之後,世界各地便開始出現使用虛擬貨幣購買產品與服務的情況。

拒絕採用虛擬貨幣的人認爲使用虛擬資產並不安全、沒有保障,因爲這個系統是匿名且不可靠的,甚至認爲主要用戶是犯罪分子用於非法行徑。區塊鏈本質上是透明的,所有交易都記錄在公共分類帳中,任何人都可以隨時檢查整個程式碼庫,出於非正當目的使用虛擬貨幣會留下完整的犯罪軌跡,有助於檢察官用於定罪。

至於非法使用虛擬貨幣的佔比方面,根據區塊鏈分析商Chainalysis所公佈的全球虛擬貨幣犯罪報告,2023年非法虛擬貨幣地址收到的虛擬幣價值約爲240億美元,相關交易量僅佔所有虛擬貨幣交易的0.34%。幣安資訊分析,相較於傳統金融體系每年大約2兆美元(約世界GDP的5%)的鉅額法幣洗錢相比,數量微乎其微。

幣圈業者補充說,美國財政部所提到的混幣器,是用來混合虛擬幣資金與其他貨幣,以掩飾資金流向,本意是保護交易市場上大戶的隱私,避免區塊鏈公開透明的特性被他人追蹤。但這樣的模式卻被不法分子利用,以洗錢、藏匿資產,導致追查金流的難度增加,因此建議投資人謹慎考慮使用混幣器,對於交易所來說,若收到來自混幣器地址的幣,也可能會觸碰到風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