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維鴻:比特幣閃崩的背後

來源:環球時報

過去半年全球表現最好的主要金融資產——黃金、比特幣,近期卻雙雙下跌。上週五,國際金價小幅下跌,這是近4周以來,黃金首次錄得周下跌;而比特幣日內最大跌幅超6%,價格一度跌破6.5萬美元/枚,虛擬貨幣市場的爆倉事件更是不斷。這種金融避險資產的價格劇烈波動,短期原因是2024年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加劇,長期原因則是投資者對美元購買力持續下降的深層次擔憂。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比特幣並不是貨幣。所謂數字貨幣“去中心化”的信息技術烏托邦夢想,在俄烏衝突後已經被美國的金融霸權無情打碎,現在被市場價值投資或短期炒作的比特幣,其屬性是一種稀缺資產,類似於黃金,或者限量供應的藝術品。華盛頓之所以自己打破“硅谷+華爾街”炮製的虛擬貨幣美夢,就是發現一個“去中心化”的全球金融體系並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例如俄羅斯企業可以繞過美元跨境結算系統,用虛擬貨幣與其他國家做生意,這必然大大削弱華盛頓所謂經濟和金融制裁的效果。

有趣的是,美國經濟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脫實向虛,以比特幣爲代表的虛擬貨幣和金融科技,恰恰是這十幾年間華爾街對硅谷的最大風險投資。近五六年來,美國股市IPO數量斷崖式下跌,一方面是美國政府鬧着對華“脫鉤”;另一個直接原因就是數字貨幣烏托邦被打破,美國很多金融科技公司和虛擬貨幣交易所黯然清盤。全球資本的資產荒因此不斷加劇,只能尋求自以爲安全的避險工具,這就是爲什麼比特幣和黃金一起被持續追捧的主要原因。

金融市場的資本荒,在美元主導的國際金融秩序下,反映的是全球財富管理機構和投資者的擔憂:害怕自己的財富因爲美元購買力下降而持續縮水。只要看看大多數美國普通人這幾年的生活成本,就不難發現美國工人罷工爭取到的薪酬上漲,遠遠趕不上美元購買力的下降速度。

爲什麼美元購買力會持續下降,而中國的物價相對穩定呢?究其原因,還是中國把相當部分的政府財政收入,用在提高民生水平、脫貧攻堅、科技創新上,使得以生豬養殖爲代表的中國農業資本密度持續提高。曾經的832個國家級貧困縣也把中央政府轉移支付的絕大多數,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脫貧攻堅中持續投入到了因地制宜的農業,讓糧食、林果、水產等產品產量不斷增加,中國人的餐桌變得異常豐富。工業製造品的價格穩定無需多言,中國製造的價廉物美已經全球皆知:2024年前兩個月中國進出口總額超9000億美元、同比增長5.5%,順差達到創紀錄的1252億美元。經歷城鎮化和工業化,中國人的儲蓄習慣等因素已經讓中國從一個資本短缺的經濟體,轉變爲資本充足型。

而美國政府是如何計劃和使用財政收入的呢?受“選票經濟學”的控制,自特朗普開始,美國聯邦政府不斷增加發債規模,用途都是爲了短期內贏得更多選票。債務規模增加可以短期擴大政府支出、有效粉飾經濟增長數據,而在政治正確的意識形態裡,普通美國百姓的長期利益與選票的相關性小,也就必然被排在對外戰爭、產業補貼之後。所謂“再工業化”的口號可以不問情由,但是動輒幾千億美元的所謂刺激計劃都是真金白銀,要透支美國政府的償債信用向全球投資者借貸。2024年美國聯邦政府的債務規模,在頭兩個月就已經突破GDP的120%,而全年僅利息支出就會超過萬億美元。鉅額債務是由美國人的子子孫孫償還,還是用美國軍事和金融的霸權靠“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稀釋或索性賴着不還?

看看高居不下的美國超長期30年國債收益率水平就知道,無論是美元購買力的下降,還是國家債務的無節制擴張,都讓全球投資者瑟瑟發抖。不同於日本國債,美國國債的持有者國際化比例非常高,主要包括亞洲製造業美元、中東石油美元、歐洲“Old Money(老錢)”。不少投資者一方面擔憂美元資產的未來,另一方面受到西方唱空中國聲音的蠱惑,不願或者不敢投資中國,無法分享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現代製造業紅利。環顧世界,在俄烏衝突、巴以衝突等地緣政治事件驅動下,比特幣和黃金這類僅有的保值增值資產就成爲最後的避風港,它們價格的驟漲閃崩也就不難理解了。(作者是甬興證券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