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分期怎算?醫曝「背後代表意義」…癌末病患多活10年:一放棄什麼都沒有

癌症分期依據專家共識,可能隨着時代有所改變。(示意圖亞大醫院提供)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發現癌症已連續37年蟬聯首位,讓人聞「癌」色變,一聽到罹癌消息有如晴天霹靂,還沒開始治療就想着要放棄。究竟癌症的分期依據是什麼?被醫師診斷癌末是否代表沒有希望?一般外科醫師陳榮堅臨牀經驗分享,「你一放棄結果就是零,什麼都沒有。」

常會聽到癌症有分期,究竟依據爲何?陳榮堅醫師在《健康多1點》頻道中回覆網友提問,原因在於不同期數治療病人方式會不同,他舉例,「乳癌第一期的病人她可能只要把那顆瘤拿掉就可以,第二期病人可能拿掉後要考慮做放射治療,第三期因爲會有淋巴轉移要考慮做一個全身性化學治療。」定期數爲了後續評估及治療,以確保患者得到好的醫療品質

▲醫師以自身臨牀經驗分享,癌末的患者也不要放棄治療。(圖/截自《健康多1點》Youtube)

陳榮堅接着說,科學醫學不斷在進步,因此每1~2年該領域的癌症專家會一同開會,提出近年治療的患者其所使用的方法存活率爲何,「以前認爲第一期的東西或許後來會認爲某些分類要算成第二期,以前認爲第二期的東西,後來算一算根本算在第一期。」因此分期並非一成不變,治療的準則及方法、武器也會隨着時代進步而有所變化

分期與分期依據是根據各位專家的共識,陳榮堅反過來解釋,「是不是癌症的末期或者期數越後面,就一定是沒救?」他認爲必須視腫瘤細胞型態好或不好,一般分期爲一到四,第四期雖號稱「末期」,但其實存活率並沒有那麼糟,仍要視原發的癌症型態與細胞類型而定。

陳榮堅也分享臨牀一名被診斷癌末的患者,目前已經活超過10年,「都活得好好的!」他也再三呼籲,「不要每次聽到末期的東西,覺得我沒希望了,放棄所有的治療,其實搞不好原本你存活機率還非常非常大。」卻可能因爲對疾病的恐懼,一放棄導致結果歸零「什麼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