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財評·兩會手記|勇挑“千斤擔” 敢啃“硬骨頭” 尋求“新”的突破和“質”的攀升

(原標題:央廣財評·兩會手記|勇挑“千斤擔” 敢啃“硬骨頭” 尋求“新”的突破和“質”的攀升)

“關鍵核心技術是討不來、要不來的,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奮鬥,用我們勤勞的雙手做出來。我們要用一項又一項的科技創新和突破,爲發展新質生產力貢獻力量。”3月8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代表通道”集中採訪活動上,全國人大代表、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黃立的一番發言讓人動容。

“新質生產力”是今年全國兩會上最熱的詞彙之一。政府工作報告把“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爲 今年的政府工作任務之首。在我短短几天的採訪工作中,來自全國各地、不同領域的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結合自己的崗位和調研,建言獻策,暢談對“新質生產力”的理解和憧憬——牢抓“新”與“質”,落子“實”與“幹”。

“新”在何處?“質”又何來?全國人大代表李東生認爲,其實過去幾十年特別是近十幾年,中國科技製造業通過創新在持續發展新質生產力,他認爲“生產力代表一種綜合能力,新質生產力就是我們在推進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能力組合。”“我理解,‘新’是創新,‘質’就是高質量發展。”提到新質生產力,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心繫三農:“過去認爲,我們農民都是‘泥腿子’,但是現代農業運用了大量的高科技,包括無人機、物聯網、智慧農業、數字農業的運用,這些實際上都是新質生產力的體現。”

是的,從農田裡的一粒種子,到太空中的中國空間站,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組合發力,繪就中國發展新圖景。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成了我國出口響噹噹的“新三樣”;從“追趕”到“領跑”,中國高鐵一步步攻克核心技術,以自主研發實現華麗轉身;順利起飛、平穩落地、跨過水門,中國自主研發的大型客機C919的一飛沖天讓中國人的“大飛機夢”成爲現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等產業發展,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開闢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牢抓“新”與“質”,億萬國人朝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目標紮實邁進。

新質生產力該如何發展?傳統產業又走向何方?這個問題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有了清晰明確的“方法論”指引,各界形成共識——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後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

大道至簡,實幹爲要。億萬國人中,最不缺的就是起而行之的行動者,攻堅克難的奮鬥者,勇挑“千斤擔”、敢啃“硬骨頭”的實幹者。我們要登高望遠,優化資源配置,尋求“新”的突破和“質”的攀升;腳踏實地,在“先立後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實幹中推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作者:牛谷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