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完飯就想排便!醫揭4原因 伴隨6症狀快就醫

醫師黃軒表示,一吃完飯就想排便可能與4個因素有關,包括胃黏膜反射、排便習慣、食物不耐受及疾病。(示意圖/達志影像)

吃完飯後沒多久就出現便意,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重症科醫師黃軒表示,此現象可能與4個因素有關,包括胃黏膜反射、排便習慣、食物不耐受及疾病。其中他提到,如大腸激燥、經常性胃炎等都會導致一吃東西就想解便的情況。但若伴隨噁心、腹脹、腹痛、糞便有黏液、糞便黑臭、紅色血便,甚至便秘和腹瀉交替,務必要及時就醫檢查。

黃軒在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研究發現人類進食後,經過消化、吸收,一般都會在12小時後排出大便,頻率以每天1次、早上起牀後解便爲最佳。然而,有些人一吃完飯就想排便,其實可能與4個因素有關:

1、胃黏膜反射:黃軒解釋,當食物進入肚子後,會對胃粘膜造成刺激,此時人體會釋放一種物質,以刺激腸道蠕動加速,進而促使排便。如胃泌素,可增加腸胃平滑肌收縮頻率,促進胃部血液循環、幫助消化吸收、刺激腸道蠕動,最終引起排便。

2、排便習慣:黃軒說明,排便頻率也與日常習慣有關,若一個人總是習慣飯後立刻上廁所,長久下來身體會記住,因此吃完飯後,就會產生要解便的訊號。

3、食物不耐受:黃軒指出,因體質緣故,如乳糖不耐受者,喝牛奶就會拉肚子;脂肪不耐受者,吃油膩食物肚子會不適;有人辣椒不耐受,吃到辣就會刺激腸胃。

4、疾病:黃軒提到,如大腸激燥、經常性胃炎、焦慮、狂躁症等神經過度活躍的疾病,都會引起一吃東西就想解便的情況。但若經常伴有其它症狀,包括噁心、腹脹、腹痛、糞便帶有黏液、糞便黑臭、紅色血便,甚至便秘和腹瀉交替長期存在,務必要立刻就醫檢查。

至於想改善吃飽就拉的情況,黃軒整理專家建議,可從3方面着手,分別是調整飲食習慣、養成良好排便習慣及調節心態。對於腹瀉型患者,應避免吃生冷、堅果、辛辣等刺激食物;對於便秘型患者,應攝取充足水分及適當增加膳食纖維。此外,若一個人持續陷入焦慮或煩惱,就會引起腸神經功能紊亂,因此保持好心態,才能幫助促進消化。